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种类 >> 齐白石再传弟子汤发周趣谈齐白石的画品和
年9月16日,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悄然辞世,享年93岁。 如果就百年来中国的知名画家进行一次民意调查的话,那么,名列首位的一定是广为人知的“齐白石”。他早年贫寒的出身,备受冷落的境遇,以及晚年的盛誉,构成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像齐白石这样的全能型画家,称之为“百年难现”一点也不过分。他诗、书、画、印无所不精,笔下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作品具有质朴纯真的农民情感,他鲜明的画风使传统的文人画笔墨形式产生了活泼的生命力和刚健清新的独特品格,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更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大家。
从“芝木匠”到画坛巨匠 公元年1月1日,湖南湘潭县南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一户贫穷的人家生下了一个乳名叫“阿芝”的男婴——齐白石。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念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齐白石晚年有方印叫“系铃人”,追忆的是他小时上山放牛,祖母和母亲不放心,在他脖子上挂一铜铃,归家时即可远远听见的情景——“祖母闻铃心始欢。” 有两件事对于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开始学画。从此,闻名乡里的“芝木匠”开始利用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时间来画画和读书。由于白天还要干活,齐白石读书学画的时间只能在晚上。这一时期他还十分穷困,饥饿时常常只能饮水充饥。晚间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灯盏无油害何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就是当年真实境况的实录。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鼓动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多姿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齐白石作品 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时人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合古”来激励他自创一格。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年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齐白石为年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老人在安静舒适地生活中,勤劳愉快地创作着,他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最后几年中所作的大量作品,是他贡献给他热爱的民族、土地最珍贵的瑰宝。
齐白石作品 恪守“寂寞之道”的乡土画家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齐白石是个乡下人。他有着对乡土风物真切的爱恋,毕生眷念着家园的一草一木,毕生把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一切作为画题、诗题,这是齐白石作为一个善良农民所特有的情感。他画《小鱼煮丝瓜》,以四条还带着瓜花和藤蔓的丝瓜与几条活泼蹦跳的小鱼组成奇妙的画面,用浓墨画近景的篮子,用淡墨画远景的鱼碟,并用碟子中跃起的三条小鱼将两组不相关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笔简意深。所题:“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更是点睛之笔。另外像《梨花小院怀人》、《钓虾图》、《清白家风图》等大量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之情。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将绘画视为“寂寞之道”,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和成功的秘诀。“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讲的就是他在年到年之间以超出常人的毅志和精力,用10年时间关门杜客,潜心研究,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他做誓言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同期,齐白石也在治印上下过死功夫,他在记载自己刻苦治印时有这样一段话:“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这段时间齐白石作画万余幅,刻印多枚,可以说齐白石是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的。他常说:“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晚年是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度过的。但是,当他提笔临案时,他的思绪乃至全部的内心生活,就情不自禁地返回童年,返回星塘老屋;那葡萄架下的纺车、田野的蛙声鸟鸣、牧童的笛声、篱下的锄犁……都摄入他的意象与笔底。齐白石晚年与文学家老舍先生的一次唱和最能体现出老人深沉的乡土情结。一次,老舍先生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为题请齐白石作画。面对这个以无声笔墨来表现有声诗情的“难题”,老人没能当场交“卷”。据说为此老人足足思索了两天,最后在“泉”上找到了突破口,他一反常态地在四尺立轴上没有画一只蛙,而是在峡谷间的流泉中点缀了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用蝌蚪离开水的源头使人联想到蛙和蛙的叫声,绝妙的构思营造出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的意境,使《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成为他晚年的杰作。这种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迸现既体现了文人画追寻的至高境界,又是艺术家童心的率真流露。 称齐白石是乡土画家,是因为他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并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新生命:劳动者的精神。 返璞归真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 爱憎分明,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总是给人以清晰的概念。从处世大节上看,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期间,齐白石拒绝侵华日本军阀的利诱,退回了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和赠煤,贴出了“官入民家主人不祥”的告白以拒见日酋、汉奸。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齐白石的这份告白与程砚秋息演在西郊留须种地共同传为艺林佳话。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的许多作品都有自己明显的情感倾向,如有讽刺敲剥民膏军阀官僚的《灯鼠图》,讽刺腐败糊涂的政客的《不倒翁》,讽刺惟利是图商人老板的《发财图》等,当然也有表现舐犊情深的《迟迟夜读图》,赞美金秋的《枫叶寒蝉》…… 齐白石童心不泯,对生活始终抱有美好的向往。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曾记述她与齐白石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不转睛地看我。过了一会儿,护士伍大姐带点责备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正是这种率直的个性、纯真的童心使他能够始终创造出情趣盎然、令人愉快的艺术形象。中国人对画家的评价,向来有“风格即人”、“人品即画品”之说,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琐事窥见白石老人单纯而不简单、真率而不粗俗、热烈而不痴狂、鲜明而不华艳、诙谐而不滑稽的心灵,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齐白石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是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结果。文人艺术的高度精粹、高度修养化与人格化,民间艺术的质朴刚健、开朗幽默,在他笔下凝为一个新生命。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又一奇峰。
齐白石作品
晚年的白石老人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画大师,来京的各国政治文化界人士往往都要求登门拜访。考虑到他自置的位于跨车胡同的住宅比较简陋,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北京市特别在沙井胡同给他拨了一所大宅。周总理亲自审视陈设,亲自去迎接老人移住新居。不料老人情绪波动很大,天天闹着要回旧居。没有办法,周总理只好又亲自送他老人家回跨车胡同。同年9月,白石老人逝世,享年93岁。(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画家趣说齐白石》主讲人:汤发周
丁酉年鸡年记于华东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