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形状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碗鸡汤超过你
翻开此书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打了鸡血的奋斗史,以为全书遍布心灵鸡汤,我以为作者会将自己描述成敢于反抗的勇敢斗士,言辞犀利的指责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以平熄那十几年的自我拉扯和愤懑。然而并不是,作者只是以最平常语气,最有耐心的态度讲述了她的过往。讲述了大山里的生活,讲述了那个曾经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的女孩。彷佛在经历风浪后对前半生的回顾。读来更让人感叹。
或许很多人被作者令人惊讶的家庭,令人感叹的境遇所吸引。但作者想表达的却是教育,教育给予人,的力量,教育能带给人的改变。教育能让人们拥有新世界,知道自己的无限可能。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原生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源性和潜移默化的,我们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村庄和精神上的“巴克峰”。但人都有可塑性,接受教育,主动学习,良师益友等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自我救赎和觉醒之路,注定坎坷孤独。
学习和接受教育应该是不断打破我们认知的边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广更深的认知这个社会,不断实现自我的新的突破并找到自己最终的真实归宿。
《无问西东》中梅贻琦校长告诉我们:“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到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种从心灵深处溢满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和喜悦,那就是真实。”
努力拥有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奋斗过程!
从未接受过教育的塔拉通过自学考上大学,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Y还相继获得了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努力打破命运的枷锁,最终找到了自我。
作者塔拉一次又一次把自己从深渊中拉回,在自我救赎过程中,我觉得家里仅有的“正常的”姨妈、哥哥泰勒,和学校里的同学老师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要打破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思维是很难得,更何况是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
所以当塔拉做离开那个不可能让她变好的环境成功进入大学,我也跟着舒了一-口气。在新环境里,她身上闪闪发光的优点开始展露,凉:还有她一些同学和老师给予的正面的鼓励和支持,是让她摒弃过去、发生蜕变的助力。
教授对她说的这番话就很打动我:“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从地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一-即便是就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书里也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句子,摘了一些: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让这张脸,让这个女人与众不同的不是衣服,而是她眼睛后面的东西。是她咬在齿间的东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一让人生不再一成不变。”
读完整本书带给我了深刻的震撼——父亲的躁狂.症与偏执带给全家人一次次近乎毁灭性的伤害:母亲的车祸,卢克的烧伤,肖恩的重创以及自己的爆炸而肖恩对塔拉的影响甚至远超父亲,一次次伤害后再道歉,让塔拉反复陷入到自我怀疑中。
而故事的高潮也是塔拉思想上激烈的拉锯战-渴望开始新生活重塑自我,而又无法真正摆脱过去,逃离巴克峰。
正如书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那座山就是我们期待的人生状态与理想,而我们就像是鸟,是所受的教育与经历支撑我们飞向它.
我想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没有过塔拉的经历,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的问题,想不开、放不下、挣扎过、纠结过,我们觉得自己很受伤,但其实我们很好,我很感谢自己在健康的原生家庭下长大。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这个世上,能打败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的思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管在哪一种环境里,会遇到多少压力,我们向往和愿意适应的那种才是真正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