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形状 >> 我是一只自由的鸟对话曼哈顿的中国女
常德日报记者葛辉文谭明文/图
她是周励。
对,就是写下《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周励。当年,她独闯曼哈顿“商海”,成就一代创业者的传奇。
她以这段经历写下的这本书,年曾位列当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首。在年代,与热播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齐名,被誉为国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两个生动符码。
周励与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旅美作家冰凌接受笔者的采访。
5月16日,作为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的周励,应邀来到常德,参加第七届武陵国际微小说节。
亲切、温和,爱笑、爱说。没有陌生感,话匣子很轻松就打开了。优雅而丰富的肢体语言,充满热情。
坐在我们面前的周励依然年轻而有活力。不过,她并不避讳自己的年龄,71岁,还有很多事要做,很多地方要去。
走过了多个国家,但,来常德还是第一次。
“我爱上常德啦,真想在这里买个房,面向柳叶湖,住在桃花源,太美太美。”
“写作不是为名垂青史,只是因为热爱文学”
采访周励,自然绕不过《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年在国内出版,一时间圈粉无数。得知周励受邀来常,当年的粉丝特意带上珍藏多年的书与偶像合影。
这本以她个人经历为素材写成的自传体小说,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行了万册,激励了无数的读者;并作为一种阅读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生文学”的经典之作。
周励却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在日记本上,一页页“很随意”写出来的。“我喜欢写日记。”这源于周励从小对文学的热爱。
年,她自费到美国留学。那年,她35岁,兜里仅揣了40美元。在这之前,她18岁下放到北大荒,21岁被推荐上大学读医科,读完书再回北大荒,28岁返城做医生。在国门打开后,不甘寂寞的她,抱着“看不一样的世界”的态度,踏上了飞向大洋彼岸的航班。
“那时在纽约,举目无亲,举步维艰,首先面对的就是要生存下去。”周励说,刚到美国的日子,为了挣足学费,她咬紧牙关,白天给一个美国家庭看护孩子,晚上就跑到中国城“喜相逢”饭店干到深夜。
尽管很累很辛苦,但是每到周末,她都会去书店看书。她说,她酷爱书,就如年,她背着两大箱书到北大荒下乡一样。每天干完繁重的农活后,她都会在油灯下看书。
“我特别喜欢《十月》,纽约有家东方书店有售,我便经常去那里。”当年,她着迷于《十月》连载的《天堂蒜苔之歌》,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便是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我当时读着读着就感叹,怎么还有这样的叙事天才。”
久而久之,她便记下了杂志背后的投稿传真。年,她把《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刚写好的序言和第一章传真给了《十月》编辑部。“没想过真的能发表,做好了石沉大海的准备。没多久编辑王洪先老师就给我回信,发!”
于是,这本在日记本上的“随手记”便问世了。回想当年,周励说,写作应该是单纯的,不是为了钱、为了利,不为名垂青史。只是心中热爱文学,就有写作的冲动。
作为一个旅美文学爱好者,周励喜欢仔细嗅闻纽约的文学味道。常在周末假日开车去探访那些在少女时期的梦中如此遥远的作家故居,追踪诸如海明威、马克·吐温、阿瑟·米勒、德莱塞、莉莲·赫尔曼、杜鲁门·卡波特、梭罗、惠特曼、菲茨杰拉德等作家的足迹。
她好像随时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在等街口红绿灯,在酒吧高声畅谈……她仍然能闻到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那些令人着迷的“化学机制”,充满激情的周励常常情不自禁随着他们再次起舞。
“奋斗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奋斗者是幸福的。”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年出版,第一笔稿费有5万元,周励把这笔钱捐给了上海市少年宫。她说,这里曾经给她留下过美好的童年。“我曾是一个裤子都是补丁,脸上总是自信的小伙伴艺术团合唱队队员。”
当年,5万元在国内可并非小数,少年宫拿到这笔钱不知如何处理,便建议她捐赠一台价值相当的音响。
她照做了。个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来,少年宫把捐赠的音响放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上面立了块牌子写着“周励女士捐赠”。
“我看到这块牌子,一把扯下扔到了一边,给他们说,别挂了。”
周励说,年的她,已不再像刚到纽约时那样“窘迫”,不仅很“意外”的成为一名知名作家,而且早已是很有成就的商人。
“一步步走来很不容易,打工确实蛮苦;我推过小车给别人卖过点心,也给富人们看过孩子。看到别人在餐厅里吃饭,也会想‘为什么他们可以天天在餐厅里吃饭’。”
最艰难时,她背着多双皮鞋在帝国大厦的每一层去推销。而这些鞋子是别人在唐人街办展销会后,留下的。“那天下午,我磨破嘴皮子,签下了两家公司。”
周励说,每天夜里,当她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去住处,路过街心花园的塑像时,她常常会停下脚步,把头靠在塑像的大理石座上歇气。她说,她这时会想起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的那段序言:“这激流永远动荡着,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
“走到今天,个中的酸甜苦辣依然让人回味。奋斗是辛苦的,但是奋斗也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奋斗者是幸福的。”
如果人生重来,周励说她仍然会有同样的选择。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通过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喜欢海明威曾说过的话: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我就是一只自由的鸟儿,永远都不会停止飞翔”
对话中,周励总是用“鸟”来比喻自己。她说,她就是“一只自由的鸟儿”。
这些年,她迷上了周游世界,在商人、作家身份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旅游探险家。
年,61岁的她来到了南极点。她说,驱使她前往的动力之一便是茨威格《人类星光闪耀时》。“我喜欢历史,很早就读过这本非虚构文学经典,斯科特五人小组的悲剧让我记忆犹新。”
“等到了南极点,我被那里的星空迷住了。世界上竟然有如此之美的地方,相见恨晚。”周励借用他人的比喻来形容南极之美:“如果是音乐就是莫扎特,绘画就是伦勃朗,文学就是托尔斯泰。”她说,南极是一个能够使人改变心态,使人变得豁达的地方。
这些年,她先后六次探索南、北极,登上了人迹罕至的南纬90度南极点和北纬90度北极点。曾经,她还在北极点“一跃入水”,来了次酣畅淋漓的冰泳。
她是华文文学界唯一抵达南极点、北极点并发表报告文学的女作家。
“从曼哈顿到北极点、南极点后,我又去了珠峰大本营,并攀登马特洪峰赫恩利屋脊,发表《南极寻踪》《攀登马特洪峰》,纪念那些为探求未知世界虽死犹生的攀登者。”
“见过广阔的世界,发现人类如此渺小,自己完全是看不到的一个点,所以功名利禄不值一提,没有什么值得计较。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血液里流淌的激情,是读万卷书、行走天下的勇气。”
她把所行、所思、所想写成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这本书,在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励说,她想把《亲吻世界》献给向往抵达世界各个角落,并探究其历史真相、呼吁人类与世界和平的人们!她希望今天的人们,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在纷乱的世界里呼唤理性。记住丘吉尔的名言:“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
第一次来到常德,周励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
这里既有高楼林立,也有绿水青山;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有小城市的恬静。虽然错过了桃花盛开的季节,但是桃花源郁郁葱葱,依然让她心旷神怡。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能够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这座城市人文历史也让我着迷和沉醉。”
她说她真的没有想到在一座内地城市,能够办如此规模的国际写作盛会,从小小说的创作和繁荣,就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内在的文化底蕴。
遗憾的是,行程实在太紧,周励说,此次常德之行很多地方还没来得及去看,她一定会再来。
希望在您的下一部新书里,看到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