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繁衍 >> 老屋焕新颜,华贵再逢春
图文:MS.董
某日,与同事闲聊,他说你知道吗,华贵坊那间老屋被我朋友租来改造了,都几靓下喔。
华贵坊那一片有好些老屋,同事并没指明具体是哪一间,但我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就是华贵坊14号,因为去年11月经过的时候,刚好瞅见那里正搭着架子,当时是这个样子的:
▼
(在《夜巷》这篇文章中有提到,点击夜巷可阅读原文)
经确认,果然就是这家。于是与几位朋友相约这个周末去拜访,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栋残破不堪的老屋,经过妙手回春之后,究竟可以焕发出怎样的容光?
广东的天气也是烦人得很,前几日还艳阳高照,一到周末,却阴起天来,呼啦啦一阵冷风,刮得人直打哆嗦,眼瞅着就要落雨了。
好在,雨点到来之前,我们及时赶到了华贵坊,远远地,便瞧见了那焕然一新的14号屋,两串大红灯笼高悬于门前,格外惹眼。于我们这群料峭春寒中冻到缩手缩脚的人来说,第一感觉便是:温暖。▼
关于华贵坊,这里有必要作个简单介绍。
据我所知,广州、佛山、中山都有叫华贵坊的地方,而我们说到的这个华贵坊,则是位于中山石岐区的一条小街:西起民安街北段东侧,东至盈宁里折南后再转西与民安街南段相接,长米,宽2.8米。据传,它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初年,黄弼洲在此建一门楼,上题“华贵坊”三字,此街因而得名。清末至民国时期有许多华侨居住于此,也算是当时的富人集中地吧,留下了不少中式或中西合壁的大屋,只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岁月变迁,很多大屋如今早已人去楼空,风光不再了。
华贵坊10号、12号、14号,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一排粤式大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年)。14号的屋主姓余,与12号是亲戚,与10号是朋友,当时三家人约好一起承建,所以三套房子风格完全一样,其中10号的面积是最大的。在市政府年公布的中山市历史建筑名录中,华贵坊10、12、14号合体上榜,名为“华贵坊民居群”,编号为:A-SQ-MS-03B。
如今,同事的朋友苏先生,租下来改造的是下图最左侧的华贵坊14号,而旁边的12号与10号目前处于废置状态,相形之下,愈发显得落魄,令人扼腕叹息。▼
14号大屋北朝华贵坊,东接南基巷,站在巷口放眼望去,南基巷这个约摸50米深的小巷子,14号就已经占去了一半,妥妥的大户人家啊。▼
回到正门,主人苏生已经笑意盈盈地打开了大门迎接我们,大家才寒暄了几句,我就开了小差,因为门口的木刻对联引起了我的好奇,这写的是:人影夕阳啥,钟啥啥啥外?......▼
呃,没文化,真可怕!人家其实是从右往左读的:
上联:钟声城郭外;下联:人影夕阳间。横批:书艺千秋
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想必正是苏生所追求的写意人生吧!
墙头的壁画、灰雕,均维持着原有模样。▼
踏入大门,一个别致的天井呈现于众人眼前:描花木门,古钟,兰花......算是粤式大屋常见摆设,让人眼前一亮的则是院内的一棵鸡爪槭,约三四米高,那些红黄相间的掌状叶从院侧斜斜展开,兹意伸展于院落上空,看似随性,却疏落有致,使得整个院落的空间层次更丰富了起来,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感叹:真漂亮!▼
红叶掩映之下的朱门,令人想起在《延禧攻略》中被广泛运用的莫兰迪色,其实这正是在中国古代颇为流行的中国色,看似饱和度不高的清冷色系,无形中却更突显出古朴端庄的高级感▼
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有汇聚四方之财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可惜当天天气阴雨,没有好好拍一下天井,此处放一张苏生日常拍摄的天井图片,阳光灿烂的时候,蓝天与红叶相衬,心情豁然开朗,烦恼立刻烟消云散,正应了那句粤语“个天都光晒”!▼
庭前几盆墨兰虽已至花期尾声,但仍有淡淡幽香萦绕其间,它叶片深绿,枝叶修长,花朵呈水墨色,特别具有中国文化韵味,所以,用其来衬托老宅,更是相得益彰。▼
清代蝴蝶二屉柜▼
据苏先生介绍,他是年3月接手老屋的,当时老屋被原主人间隔为很多小单间出租,几乎看不出初建时的格局(下图为苏生提供的改造前的进门处)▼
根据目测,原屋应该是二进有楼,偏厅+后座均有楼,后座初始可能是花园,后被改为厨房及柴房。
苏生接手后,重新对老屋进行了规划,尽量恢复老屋原有格局,只是因为屋子的纵深有约23米,二进有点太长了,改为在正厅再加多一道三门,变为三进的院子。
从前庭的二门进去,便是正厅。▼
从正厅回望二门的视角▼
正厅俯瞰▼
罗汉床上的小几▼
苏生很喜欢满洲窗,全屋只要是有窗的地方都可见这种五彩玻璃窗。二门这4扇窗的图案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傲、幽、坚、淡,置于此地正合时宜。▼
一听说满洲二字,大部分人都会和东北联系起来,然而满洲窗在北方并不盛行,反而成为遍布珠三角的一道风景线。清乾隆时期(大约-),朝廷派驻名八旗兵携眷驻防广州,他们带来了彼时处于优势地位的满洲文化与习俗,逐渐发展成为广州社会中富裕阶层之一,而其沿用的满洲窗也逐渐成为风尚的建筑符号,后经广州发扬广大,中西结合,“广式满洲窗”则逐渐成为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流行的地域性窗式之一。在那些传统粤式青砖大屋内,阳光透过五彩玻璃,不但光亮了厅堂,亦折射出别样风景,充满浓浓岭南风味。▼
至于层高8米处的那些小窗,如何实现开合自如呢?此处苏生借鉴了窗帘开合原理,利用滑轮升降来操作。看到下图左右那些白色的绳没,那些就是升降绳。▼
大厅与中厅之间隔着一道三门,亦是从别处淘来的旧物。▼
苏生说木门原本的尺寸比大厅要略宽一些,费尽心思才将其安上,但仍感觉契合度不够高,略显遗憾之色。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来说,看上去已经是相当完美了。▼
我尤喜欢这6扇木门:木门大部分为杉木,雕花部分为樟木,雕花内容有花鸟人兽,似乎还有故事情节,每一幅都让人爱不释手。▼
这一幅我算是瞧明白了,莫不是讲的“司马光砸缸”?▼
厅内的一众摆设,几乎都是苏生从各处淘回来的旧物,若细细把玩,够研究大半晌的了。
唐卡+供案+唐三彩▼
此供案乍一看不觉得特别,细看却发现图案特别精美。▼
而旁边的脸盆架,虽然不是一套的,风格却似乎与供案如出一辙▼
挂落+撑拱▼
挂落,读作,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这幅挂落的做工细致而精美,细致到右下角那些小孔全部都是做成六边形的,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
撑拱,或称雀替,广东俗称牛腿,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这是一对狮子撑拱,左雄右雌,雌狮子怀里还抱着小狮子,栩栩如生。▼
而屋内散布的一些小摆件,也都颇有特点:
带有蜻蜓饰品的玻璃瓶,里面养着从隔壁10号荒废了的院子里摘来的绿萝。▼
18只青蛙扒在花盆上仰着头,与撑着小伞的铜钱草相映成趣。▼
大厅的东侧以前应该是厢房,现在因为没有设卧室,所以一律辟为偏厅,用作茶室或会客。偏厅三间房都有楼梯通往二楼。
偏厅俯瞰图:▼
偏厅的木雕画,虽是现代作品,一样很精致;而桌前放着的一台单卡收录机,显然也是上个世纪的产物,瞬间唤起儿时记忆,莫名亲切。▼
老屋遗留下来的几扇旧门,均被移作偏厅的侧门。绿漆配上红黑门联,格外抢眼,门联内容多是一些吉祥话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什么“天上桂香飘玉殿,人间瑞气霭兰房”“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只寥寥数字,主人的品格便已略窥一斑。▼
三门往里走,左为餐厅+厨房,而右手边有一个小花园,一棵原屋主留下的无患子树仍在坚强地捍卫着自己的地盘,这也是原屋为数不多的遗留元素了。▼
我通常总爱从主人的一些生活细节来揣度日常心性,中山种无患子的人并不常见,而无患子的果核是一种菩提子,很多寺庙都会种,所以我暗自揣测莫非原屋主信佛?
当然,也可能是我想多了,或者人家就只是想用无患子的果皮洗个头而已,哈哈。
苏生将去年冬天收获的无患子收集起来放于供案上,颗粒真大,比我以前捡的大了去了,还真想讨几颗呢。▼
从三门旁的楼梯上到屋顶,有个小天台,不但可以看到楼下的风景,还可以看到屋顶的风景,我见到屋顶瓦间特意做了7个步级,便想着这苏生也太浪漫了吧,没事的时候还要到屋顶看星星呀?谁知人家答道:这是为了方便维修呢。哈哈,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丢丢的差距哈。▼
据苏先生介绍,他自去年3月接手以来,今年1月才大致完工,在这近10个月的时间里,从设计、修葺、到装饰,他本人都是全程参与,颇费心思。
老屋改造前的照片(拍摄:乐韦)▼
改造前的大门
改造前的天井
改造前的后园
老屋改造中的照片(拍摄:苏生)▼
而这一切,仅凭着一时的冲动是无法完成的,还必须要有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无比的热忱,当然更为现实的是还得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持。总之,整个老屋参观下来,感慨良多。
入夜,老屋也陷入了静谧。有时候忽地一恍神,会以为自己瞬间穿越了,老屋仍然是过去那幅生动的样子▼
可惜时间的长河不会静止,人们也回不到过去。然而,老房子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纽带,让人们有片刻能够回归那曾经的宁静:寻一处老屋,觅一方清静,聚三五知已,聊几许闲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几多烦忧事,皆付笑谈中矣!我想,这便是如苏生一般迷恋传统文化之士的情之所在吧▼
低调的苏生表示,只能提供一张剪影
老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让它们重生,再度回归城市,或许才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尊重。但愿未来可以见到更多的老建筑能遇到它的知音,再度焕发出迷人的光芒!
注:
1、14号老屋目前仅作为朋友叙会之地,暂不对外开放。
2、全屋照片除特别标注外,其余均为作者MS.董拍摄,拍摄工具华为mate20pro,如需使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