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繁衍 >> 春天里的诗人,一片春色都不见巴蜀诗语
一说到春天,就会想起阳光明媚,春风拂面。这样美好的季节,如果不能去踏青,赏景,游玩,而只能望望,会是怎样的一种境遇和心情?安史之乱的第二年,诗人杜甫,便只能在春天里望望,得一名篇《春望》,千古传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杜甫,玄宗在位时,他参加了一次应试,未果,那年他三十五岁,安禄山叛唐,玄宗逃到四川,肃宗登基后,他以为机会来了,前去投奔,不料路上被叛军俘获,因官职太小,又得以释放,长安沦陷时,他已经四十五岁。肃宗至德二年()的春天,诗人杜甫已经蹉跎了整整十年,面对春天来临,哪有十年前,游山玩水的那种兴致和心情,只有伤感和悲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本是大好河山,但是,国已不国,连长安都已沦陷,兵荒马乱,人民为躲避战乱饥荒,四处逃生,原本莺歌燕舞,鼓乐笙箫的京城,现在已是人烟稀少,春天来临,只有杂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况有“商女不知亡国恨”,休怪百花齐放本无意,诗人感时伤怀,悲从中来,不襟潸然泪下。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一别断人肠。杜甫离家已久,担心家人的安危,渴望与妻儿的重逢,自己却陷在长安不能动弹,这种焦急和恨,让人心紧,连鸟儿不经意的叫声响起,自己的心都会受到惊吓。可以想像诗人当时的精神状态,是如何的差。一直到他晚年时候,他都经常整夜不能安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史之乱从开始,已一年有余,到三月,到现在都还是烽烟四起,哀鸿遍野,混乱不堪。诗人年轻时候就到处游玩,对家书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战乱年代,想收家信,以解对家人的担心,可能比得到一万两金子还难,基本上,只能想想,可以思念,是绝对收不到家乡的一点信息的,这种情况之下的思念,一定是心痛的感觉,心里会流血的感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短,是指越来越稀少。因为担心受怕,食不果腹,终日忧愁,彻夜不眠,诗人四十多岁就已经白发,只要一搔头,头发便会脱落,想梳一个发髻,插一根发簪子,随便怎么梳,都是没有办法的。头发已经掉得所剩无几了!当时的杜甫,其状有多凄惨,可想而知……
他的状态,就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一个缩影,也反应出人民对国家结束战乱,实现和平安宁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