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繁衍 >> 壬寅年乙巳月壬午日五百三十五期
每日一字
今天的字是一个会意字。
「说文解字」:走獸緫名。从厹(qiú,三棱矛),象形,今聲。禽、离、兕頭相似。巨今切。
「禽」字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到今天,它的字形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们先看一下甲骨文里面的字,它就是「厹」字的字形,是一个顶部有网的叉子,是一种捕捉工具。
甲骨文金文小篆
在金文中,「禽」字增加了今天我们常用的「禽」字中上面的代表了采集、收集的「亼」(jí,集)字。就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禽」字。
所以,甲骨文中的「禽」字应该算是象形字,而金文以后的「禽」,应该算是一个会意字了。
它从厹从亼,代表了使用捕叉去采集和抓捕动物(考虑到是长长的杆,并且还有一个小网,所以应该是鸟、鼠、兔之类的小形动物)。是「擒」字的本字。
再引申,就变成了被抓捕的动物的含义。因此,才会有许慎所解释的「走獸緫名」的含义。
关于许慎的内容,段玉裁写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解释,需要抄录一下,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写到「釋鳥曰。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許不同者、其字从厹。厹爲獸迹。鳥迹不云厹也。然則倉頡造字之本意謂四足而走者明矣。以名毛屬者名羽屬。此乃偁謂之轉移叚借。及其久也、遂爲羽屬之定名矣。爾雅自其轉移者言之。許指造字之本言之。凡經典禽字、有謂毛屬者。有謂羽屬者。有兼舉者。故白虎通曰。禽者何。鳥獸之總名。」
就是说,「禽」字在许慎的时代(东汉时期),仍然既可以指代飞禽又可以指代走兽。但是段玉裁的理由却非常靠不住,段玉裁认为「厹以像其足迹。凶以像其首」,就是说,段玉裁认为「厹」其实是兽走路在地上留下的脚印。而「凶」则是大张着嘴的野兽的头的象形。所以「禽」字本义应该是兽。
从他的这句话里面「倉頡造字之本意謂四足而走者明矣」,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是到了清代,学者们还都一致认为汉字是一个圣人倉頡所创造出来的,并且创造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小篆的样子了。缺少发展的观念和缺少更多丰富的知识基础,这也就难怪虽然他饱读读书,却经常会犯非常不应该犯的错误了。
是的,「禽」字的解释又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出段玉裁虽然饱读诗书但是很喜欢牵强附会地解释的特点。
总结一下今天的「禽」字其实是捕捉鸟兽的含义,从亼从厹,是「擒」字的本字,是一个会意字。并从本意中引申出了小型的鸟兽的含义,后来慢慢只用来指代鸟类,就变成了今天的「禽」字的含义。
而「禽」字与「琴」字的读音完全相同,这也不是巧合,等讲到「琴」字的时候再说。
今日诗歌
困守空城日月长,早将寂寞作寻常。
苍天知我读书苦,相遣清风暗送凉。
「浣溪沙」
锦绣帘拥槛外星,
小园日暮起流萤。
自铺纸笔论诗经。
窗畔云斜浮冷月,
室中人倚倦书灯。
夜来空巷寂无声。
诗经乱谈
「周南?樛木」?题解之三
上篇结束的时候,我留下了一个题目,那就是「樛木」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我分别给出了郑玄、「尔雅」以及许慎的解释它们分别是:
郑玄与「尔雅」所认为的「樛」与「朻」互通,而「木下曲曰樛」。
而许慎认为「朻」为「高木也」,「樛」为「下句为樛」。这与郑玄和「尔雅」的解释形成了很大的差别。
于是段玉裁开始做出了他的努力,想要把这两个有差别的解释圆到一起去。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写到:
「
此韵會所據小徐本也今二徐本皆分樛朻爲二篆。樛訓下曲。朻訓高木。乃張次立以鉉改鍇而然。鍇云。詩作樛。爾雅作朻。依詩爲正。鍇意許書作朻未是也。今考釋木曰下句曰朻。南有樛木毛傳曰。木下曲曰樛。下曲卽下句也。樛卽朻也。一字而形聲不同。許則從丩聲者、容許當日毛詩亦作朻也。玉篇分引詩、爾雅而云二同。甚爲明晢。丩者、相糾繚也。凡高木下句。垂枝必相糾繚。故曰從木丩。丩亦聲
」
段玉裁引证了半天,终于使用这句「丩者、相糾繚也。凡高木下句。垂枝必相糾繚。故曰從木丩。丩亦聲」,很费力的把两个解释融合到了一起。段玉裁其实就是说如果高木向下勾,那么垂落下来的枝条当然要相互纠缠,所以「缪」就是「朻」——两个字其实是一个字。
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什么是「高木」(可能是他觉得没必要吧,「高木」不就是高高的树么?)。于是,关于「樛木」的含义从头就是含糊其辞——从「毛诗」开始,一直含糊到了今天!即使到了今天,你翻很多书去解释「樛木」,还是解释成「高高的垂下弯曲的枝条的树」!
那到底「樛木」是什么含义呢?我们不妨先把它放到一边,看一下「安大简」中是如何写的。
下面这张图片就来自安大简(引用自姚妫颍的詩經?國風?周南·樛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