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生活环境 >> 马踏飞燕骏马对汉代的意义,和平的守望
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如上图所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文物:马踏飞燕,也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是中国旅游的标志。
“马踏飞燕”是东汉青铜器,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从形态上看,这匹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踏燕,是“奔马”与“飞燕”的结合,骏马形象矫健,风驰电掣地般奔跑着,而它的重心则全在一足之上,足下便是飞燕。整个作品看上去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感的节奏,极富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这件文物在命名上还有不少的叫法,有叫“铜奔马”,“奔马”的造型加青铜的材质;也有叫“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龙雀”在汉代被认为是“风神”,张衡在《东京赋》中有曰“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天马踏足于龙雀之上,更衬托出天马的速度之快。
“马踏飞燕”这一命名最早是由郭沫若先生提出来的,尽管“铜奔马”的叫法也是经过他之后才确立的,但“铜奔马”在称谓上过于直观明了,没有展示出这件文物的精妙之处,特别是一足踏于飞鸟之上的动态感。
于是,为了让命名更具表现力,郭沫若使用了“飞燕”,这种鸟的飞行速度最快,而且这匹马所展现出的特征也很像飞燕,再者古代也曾以“紫燕”作为良马的名称,因此,郭沫若最终将这件文物命名为“马踏飞燕”。
一种文物通常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形态,骏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几乎参与了每个朝代的建设工作。开疆辟土时,它变身战马参与到战争当中;搞经济建设时,它又成为运输和通讯工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那么“马踏飞燕”,这匹极具张力的骏马,它在哪些方面反应了汉朝的社会形态呢?我们主要看它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亮眼表现。
汉朝战马的风景线
我们常说刘邦是“马”上得天下的帝王,纵观汉朝历史,骏马的确在汉朝跑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楚汉争霸时,彭城一战,刘邦遭遇了他起兵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项羽凭借他的三万精骑,以强大的冲击力,将刘邦的十万乌合之众打得四处溃散。
败退到荥阳的汉军立足未稳,楚军已经紧追而来。危急时刻,刘邦认为只有自己也建立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才有可能抵挡楚军的骑兵。
于是,他下令召集军中善骑射的将士,组建了一支骑兵,汉朝历史上的第一支禁卫军就这样诞生了,它就是“郎中”。
很快,郎中骑兵就迎来了它的第一战。在京索之战中,由灌婴统率的郎中骑兵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一血彭城的惨败之耻,大破楚军,成功遏制住了楚军战略进攻的态势,将楚汉争霸赛又重新导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此后,郎中骑兵的进攻态势一发不可收,在井陉之战中大败赵军;在灭齐之战中,大破田横;之后又深入楚地,扫荡了项羽的大后方;据《史记》记载,在乌江之畔逼得项羽自杀的部队也是郎中骑兵。
这样看来,刘邦被称为马上天子倒也名副其实。但是,这匹战马在神助攻了刘邦之后,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勇往直前,一直跑到了汉武帝的面前。
西汉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至汉武帝时,国内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此之前,刘邦为了对抗匈奴,不仅经历了白登之围,而且还和匈奴缔结了和亲之约,时不时要给匈奴人送姑娘过去。
如何转变汉匈关系,重任落到了汉武帝的肩上,而汉武帝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卫青、李广、霍去病等诸多名将的给力之外,最忠实的盟友就是战马。
在战国争霸时代,赵国在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国力大增,不仅一举成为秦国的强有力对手,而且还出现了一位大破匈奴的名将--李牧。
但是在秦末汉初之际,骑兵对草原民族和中原政权的意义不同,匈奴的主力军只有骑兵,而中原政权的主力是步兵,骑兵和战车兵扮演的都是辅助角色。所以,那时的骑兵并没有在中原奔跑起来。
因此,汉初,汉军在匈奴军面前占不到什么便宜。到汉武帝时代,武帝不仅重视起骑兵的建设,而且开始研究起匈奴人的战术,并且在与匈奴人的较量中,开始以骑兵为主力。
汉武帝在战术上对匈奴人作出的调整,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公元前年,汉军发起了自白登之围以来,对匈奴的首次大规模攻势。
据《史记·卫霍列传》记载,武帝派出四路兵马全是骑兵,尽管三路军马一路全军覆没,一路损兵七千,一路迷路后毫发无伤地回来,但由卫青统领的一路军在这次出战中取得了龙城大捷。
龙城被袭后,整个匈奴部族为之震动。对于汉朝而言,卫青的崛起也预示着一个强盛的大汉帝国的到来。卫青此后成了武帝手中的一把利剑,这把利剑可以在千里之外取匈奴人的首级。
在汉武帝一朝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中,骑兵出击了约十四次。在这些战争中,不论是近距离冲击战还是远距离奔袭战,战马都在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曾几何时,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只好将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刘邦面对强大的匈奴也只好又送钱又送汉家姑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终于在汉武帝时期被扭转了过来,不仅捍卫了主权和边境地区的和平,也击碎了一个强大的匈奴,至武帝晚年,汉匈的强弱身份早已发生了反转。
但是,武帝死后,汉匈战争仍在继续,直到东汉时期,匈奴才彻底被驱逐出了汉人边际。由此可见,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基本贯穿了整个王朝,战马也跟随着汉朝对匈奴的复仇之路,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
在汉朝,骑兵作为反击匈奴入侵的强大军事力量,既保卫了北部地区的安宁,又捍卫了国家主权,所以汉代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
“马踏飞燕”这匹骏马肆意傲然,洒脱自信,足下强劲有力,表情富有张力,奔腾在飞燕之上,犹如一匹天马。从创作的意义来说,它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民族自信。
骏马见证了汉朝“快递业”的发展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并不多,一靠烽火台,二靠邮驿站,相比之下,后者更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在时代中不断地完善,最终进化到了我们现在需要的速度。
在汉代,骑传成为长途通信的主要方式,随着邮传制度的发展,驿和邮被分离开来,改称为驿置和邮亭。
驿置,顾名思义,“驿”就是轻便的单骑传递,以马骑为主的传递方式。置就是依据距离的远近而设置的办公机构,也就是邮传信使的中途休息站。二者合称为“驿传”或“驿置”。
相对长途的驿传方式,短途的步行传递信息方式,称为“邮”,其机构就被称为“邮亭”,汉高祖刘邦就曾出任过亭长。
汉代的紧急和重要公文都是由驿置来传运的,驿与驿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5公里,称为一置。那时邮驿通信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马传一天可行三四百里,车传可行三十五里左右,步行一天可走四五十里。
据史载,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由他制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测试地震的地动仪,在某一天,地动仪西边的一颗龙珠掉到了蛤蟆嘴里,没过几天,陇西就有驿传消息传来,证实了那里确实发生了地震。可见,当时的邮驿通讯已经很发达了。
而且,从出土的汉简中还发现,汉朝的邮驿制度还根据轻重缓急的不同情况,规定了信件的投递方式。比如“邮行”就是步递,“马行”就是一般马传速度,而“驰行”就是快马加鞭的急传文件。
由此可见,骏马奔出战场就变身为汉代的“快递”天使,参与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快递业发展的见证者。
综上所述,"马踏飞燕"作为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这匹骏马不仅参与了汉朝的崛起,是和平的守望者,更是作为“快递”的先驱,参与了通讯业的发展,不愧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