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天敌 >> 陕西有一种鸟,将和平友好传递给全世界中
编者按:
亚洲目前所有的朱鹮都出自陕西、来自中国,它们如信使般将中华文化与和平友好传递出去,也将中国与亚洲各国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兼得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川的坦荡肥沃和秦巴山区的巍峨葱茏,自古以来,山川锦绣、四塞险固、物华天宝、人文荟萃。
正是在这样苍茫豪迈的土地上,让曾经一度濒临灭绝的国宝朱鹮得到了庇护,从曾经的孤羽7只发展到如今千鸟竞翔。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秦岭四宝”,喜欢在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生活,喜食鱼虾、泥鳅、蚯蚓等,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朱鹮是恋家的鸟儿,傍晚时分,天色稍暗,它们会回到固定的家。看朱鹮从头顶飞过,感受这一抹最美的朱红。
中国历史上对朱鹮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禽经》,别称“朱鹭”,民间又称“红鹤”,吉祥鸟寓意由此而来。唐代诗人张藉曾写道:“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
如今,朱鹮之于陕西、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们如信使般将中华文明与和平友好传递出去,也将中国与世界的命运牢牢结合在一起。
“年5月23日,在中国秦岭南坡的汉中洋县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也是至今唯一一个野外种群。中国在朱鹮保护方面采取了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同步走的办法,在加强野外保护的同时,建立人工繁育种群。”在38年的朱鹮保护历程中,朱鹮之乡的人民用朴实真挚的情感,演绎着陕西与一种鸟的温暖情缘……
生态兴则文明兴
漫步在陕西铜川、汉中洋县等地的乡间小路上,时不时会有朱鹮飞过头顶,它们轻轻落在稻田间,长长的鸟喙在田间水洼中探来探去,悠然自得地寻觅着……
“我家门前这棵大槐树上就有朱鹮,你看它们的巢。”正坐在家门口槐树下织毛衣的村民周淑媛,很热情地和记者说道。说话间,朱鹮一家飞回了它们的巢。“朱鹮虽喜与人伴生,但胆子格外小。为了不惊扰到它们,别说放鞭炮了,平时在家都不敢大声说话。”
历经千年沧桑,张藉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却仍能在陕西重现,这不得不让人好奇个中缘由。
为保护这种比大熊猫还珍贵的鸟类,洋县县政府下令全县境内所有稻田不得撒化肥农药,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并明确提出“四不准”,即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不准砍伐朱鹮筑巢栖息的树木,不准在朱鹮觅食区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区开荒、放炮。
为朱鹮保护所进行的生态建设可以说是陕西坚持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年8月通过的《陕西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到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坚持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之路是陕西的选择。陕西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的方式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好环境换来好日子,生态文明建设也为全省老百姓撑起了“绿色”保障。
绿色发展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近40年来,我国朱鹮数量从孤羽7只到千鸟竞翔,见证了陕西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也让陕西走上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康庄大道。
“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下达的一系列政策一度让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洋县陷入困境。”作为土生土长的洋县人,周亚刚很有感触,“各种政策的落地直接导致粮食减产,收入减少,村民们都很不能接受,当时大家的抵触情绪很严重。后来在各级政府的教育和引导下,当地人民群众终于明白了这些政策的初衷,并且从中看到了契机。”
年,作为当地人的周亚刚创办了绿色农产品公司。他说到保护朱鹮就是保护生态,种绿色、有机水稻才能让农民增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周亚刚的绿色产业年总产值已达1.2亿元,销售收入1亿元。
如何实现朱鹮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和谐,曾是摆在当地政府眼前的重大问题。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条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有机产业是经济改善、民生改善的最佳途径和重要战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洋县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米、菜、果、药、畜、薯”六大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洋县建设“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创建区”。年10月,坚持“质量兴县”“生态立县”的“朱鹮之乡”洋县,被国家认监委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年,洋县有机产业的产值达10亿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事实上,不仅仅是洋县,在整个陕西,如今都奉行着“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理念。
铜川通过生态立市战略,先后实施了五大生态建设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给铜川带来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转型,真正实现富民强市,让吉祥鸟朱鹮永驻。
汉中则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抓手,通过推进科技、金融、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了高品质食药、文化旅游、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开展朱鹮保护,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汉中绿色发展走上快车道,产业发展实现了转型升级。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品质食药产业,全面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有力推动汉中现代农业迈上了优质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在首届朱鹮国际论坛上,汉中市委副书记、市长方红卫说。
朱鹮担起和平友好新使者
张跃明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这位与朱鹮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技术人员如今也是位摄影达人,他镜头下的朱鹮灵动、可爱。谈及这一特长,张跃明说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年去日本那次说起。
在日本,朱鹮十分高贵,被皇室视作圣鸟。但不幸的是,到上世纪90年代时,日本仅剩一只名为“阿金”的朱鹮。年至年间,为了让朱鹮繁衍后代,日本向中国陆续借过3只朱鹮,以朱鹮为媒介,传递中国人民友好与和平期望的序幕悄然被拉开。尽管配种失败,日本还是没放弃培育朱鹮的愿望。年,中国向日本赠送了第一对朱鹮。两年后,又有一只名为“美美”的雌性朱鹮被送往日本,张跃明就在这次被选为护送者。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9年,但张跃明至今回忆起来仍旧激动不已。“下飞机后,日本专家就带我一同考察朱鹮未来的新家。在整个工作进程的最后,日本一位工作人员送我一架相机作为纪念,因为这台相机,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朱鹮的世界。”
两次赠送使得国际间与朱鹮相关的交流愈发频繁。年11月,中国再次向日本赠送一对朱鹮,日本则把13只朱鹮——年赴日的朱鹮“美美”生下的孩子——送往中国。年,韩国得到中国赠送的“龙亭”和“洋州”,又在年得到来自中国的“白石”和“金水”。
与此同时,朱鹮也成为中日青少年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年,日本新潟县的13名小学生来到洋县,和中国小学生一同观察朱鹮的生活习性,并一起开展野外保护工作。
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也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单独举办10周年,这年10月,中国又一次向日本提供一对朱鹮。
作为陕西文化符号的朱鹮,日益成为中日韩地方政府合作及民间交流的友好使者和合作载体。在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三国急需加强区域性协调与合作的今天,以朱鹮为友好纽带进一步深化东北亚,尤其是中日韩地方合作和民间友好交流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告诉记者,朱鹮是大秦岭的生态精灵,是中华国宝、东方宝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友好大使,也是美丽中国、生态陕西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朱鹮不仅要在陕西的天空翱翔,更要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传递给世界,将和平发展的理念从中国带往世界,让世界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道》年6月刊有删改
采写:《中国报道》记者张利娟左琳
责编:蕾西亚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