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天敌 >> 中国禅宗思想是如何传入日本的对日本武士道
“吾等性命同念珠之绳,乃无与伦比武士之道”。这首是日本战国时代长莜城武将鸟居胜商的绝命歌。胜商在长莜城被敌军围困时冒死潜出求援,并先于援军回城通知守军,途中不幸被敌军逮捕。
敌人将他押至城下,要他喊话说援军不会来。结果胜商在威逼之下英勇不屈,大声说出实情并激励守军坚守到底。虽然胜商被敌人残忍杀害,但他却为本方最终取得大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胜商的绝命诗中可以提到了两样事物,即佛珠和武士道,这两者之间又有何关联呢?请跟随本篇一起探讨佛教禅宗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一、禅宗的发展以及在日本的传播
1.禅宗起源、发展及主张
佛教早在西汉时期就由印度传入中国,发展过程中分支出许多宗派。就说这禅宗,相传是北魏时期,由外来僧人菩提达摩在嵩洛一带传教时所开创的,并以衣钵一脉相传。后经由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世之后,禅宗出现了分裂,分成以神秀为首的北宗,和以慧能为首的南宗。
后因在安史之乱期间,南宗弟子神会设坛说法,敛钱资助军饷。朝廷对此大加赞赏,于是认定南宗为禅宗正统。由于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禅宗的信徒越来越多,逐步发展到全国各地,成为中国佛教主流。
《六祖坛经》有言:“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禅宗在佛教空寂、般若无知、涅槃三大教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
禅家在修行时并不拘泥于佛家既定的形式,而是直接去把握佛性的根源,即为人的本心。另外,不依赖文字传教也是禅宗的一大特点,让人通过自身亲近的语言或行为去沟通、理解和参悟,避免了误读误解。
2.禅宗在日本传播
佛教在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起初只是在民间传播,直到圣德太子时期才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僧人甚至可以参与政治。到了奈良时代,由于和唐朝的交流频密,佛教在日本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的宗派有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以及由鉴真法师东渡传播的律宗。平安时代净土宗开始独占鳌头。
净土宗在镰仓时代已经发展到以“僧兵”为军队,以寺院为城堡的武装势力,被人称为“佛教军”。15世纪,加贺国的佛教军势力最大,直接取代当地的大名,统治加贺国近百年。后来在织田信长大军的围攻之下,净土真宗最强大的堡垒石山本愿寺付之一炬,净土宗的势力才被大幅削弱。
禅宗在日本的传播较其他宗派要晚,南北两宗均有僧人赴日本传教,但在镰仓时代以前都没有传开。直到荣西法师的倡导,禅宗才得以兴盛。荣西法师在日本佛学界享有盛名,他分别两次西渡中国南宋,到天台山学习嫡传临济宗佛法(临济宗是禅宗的一个分支)。
回到日本后荣西法师在日本建立首家禅寺圣福寺,人气十足。荣西还撰写了日本最早的禅书《兴禅护国论》,阐明禅对国家的重要性及禅与王法的相依相关,主张佛法的至极即是禅,修禅即是修心。从荣西开始,禅宗在日本广为流传,成为主流一脉。
二.武士道的起源、发展与武士道精神
1.武士道在日本
关于武士道的起源,就连日本学者也很难拿出一个定论,普遍认为武士道是日本封建制度的产物。早在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的时候,对麾下的武士一律视为家臣,从此武士阶层迅速崛起。武士阶层和西欧的骑士阶层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有特权的阶层,同时也要对君主或领主效忠,在战争中以武力展现自己的价值。
日本的战国时代堪称是一座大熔炉,大大小小的武装割据势力令岛国战事纷乱。战争中,那些怯懦的、怀有二心的以及行为卑劣的武士逐渐被淘汰,而一批骁勇善战的、忠诚的和有着崇高品德的武士则为人称颂。久而久之一系列不成文的武士行为准则以及精神价值观慢慢形成了,这就是武士道。
2.武士道精神
日本近代政治家、教育家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主要包含七种德行:忠、义、勇、仁、礼、诚、名。他在《武士道》一书中阐述,忠诚是武士道永恒的光辉所在;义德有别于匹夫之勇,是武士道的灵魂;勇德是武士道的生命;仁爱是能打动人心的高尚情操;礼仪是承载武士道精神的基石;诚信是武士的立足之本;而名誉则是每个武士都必须用生命捍卫的荣耀与尊严。
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由来已久,它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就必然有它深邃的精神内涵。众所周知塑造日本传统文明的五种文化是本土神道教、佛教、儒学思想、中国道教和本土其他宗教。
武士道精神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这些文化的合力影响,如武士道中的“忠、仁、礼”的精神就是来源于神道教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正是扎根于这些传统的、伟大的文化土壤之上,才令武士道精神得以在岛国源远流长。
三.禅宗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1.空寂让武士道具有看淡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
承上述,作为一种外来的传统文化,佛教赋予武士道超凡脱俗的智慧和理念。其中禅宗以修心悟道为目的,禅宗所谓的道,便是让人看破世间万物皆为虚空,以无知的心法领悟般若智慧,从而涅槃再造,最终踏上成佛之道。
这里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空一切,就拿六祖慧能法师在一传世的偈语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便是极好的悟空实例了。
在武士道里有两个典型的制度,即切腹和复仇。在此对日本人认为最高尚的行为—切腹进行探讨,切腹对每一个武士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切腹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例如战败、保全名誉、证明忠诚或是抵罪等等。
但是几乎每一个武士在切腹时的表现都一致得从容自若,动作规范划一,甚至连一个不满8岁的见习武士也能做到毫无惧色(援引德川家康处死为父报仇而行刺的三个兄弟之案例)。
如果不是在修炼过程中悟空生死,那么在行切腹之举时绝无可能做得如此淡定。正因为武士道中融入了禅宗空寂的思想,才让这种本来看似残忍的行为具有了崇高性,并让死亡成为新生的象征。
2.通过修禅让武士剑术达到无我境界
对日本武士而言,长柄倭刀是最常用的武器。对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提高自身战斗厮杀技巧的武士而言,剑术(即剑道)是他们的主修项目。禅宗将剑术和现实佛教的觉悟联系在一起,在修炼过程中,将剑技与修心相结合,最终人和剑融为一体,让武士达到无我的境界。
电影《英雄》中的剑客无名曾经说过:“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这与日本武士禅剑双修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名达到无名无我境界的武士,在实战中方能冲锋披靡,一往无前,震慑敌胆。顶级剑术宗师柳生但马守在将毕生绝学传授其弟子之后对他们说“我所能传授者,到此为止。剩下的事,已经不是我能力所及,必须用禅的教导”。简而言之,日本武士修行必练剑,练剑兼修禅。
3.禅学使人心灵宁静
历经长年的战争杀伐,很多武士的刀刃上都浸染血腥,或是目睹战场种种惨况。即便是心理素质非常强的人,长期处于杀戮的环境之下,也难免会有精神创伤和阴影。作为一种排解的方式,佛学的诵经化怨被认为是有效的。就武士个人而言,使用类似打坐参禅的方法进入冥想模式,有助于他们解开血怨的心结,让心灵平复且宁静,并能使他们更加专注当下要做的每一件事。
当年荣西法师西渡中国学习禅学回国时不仅带回了禅学,还带回了茶道和一枝菩提树树枝。虽然茶在奈良时代就已经传入日本,但却因其味苦而鲜有人推广。荣西法师带回的茶种、种茶、饮茶的知识以及吃茶的礼仪、行法,更重要的是将“茶禅一味”的禅林吃茶风气在日本推广。从此饮茶之风在岛国盛行。
日本武士在征战和训练之余,会利用打猎、看戏、弹琴或是去夜店狎妓打发空闲时光之外,品茶也是很受武士们的欢迎的活动。在日本茶道与禅学是相生的,通过品茶参禅悟法,能令身经百战的武士心境平和。而茶味的甘苦也让他们懂得隐忍之道,做到喜怒不露于形色。在日本区别武士和莽夫并非看他的官职地位,而是评价其行止是否有修养,行事是否高尚。
结语:
这个世界上恐怕再难找出一个民族如日本人一般从头到脚充满矛盾。一面热爱和平,一面疯狂地崇尚战争;一面敬畏大自然,一面却虐杀自然生物,将高度放射性污染的废水排入海洋;一面礼冠天下,一面却杀戮成性、龌龊不堪……
武士道也是这般,虽然深受儒、禅、道的思想影响,集忠、义、勇、仁、礼、诚、名于一身,但受到近代军国主义的利用,对帝国军人进行洗脑,悍然发动一场接一场的侵略战争,给包括日本自身在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性的伤害。也许,一切美好的观念只是日本人精神的外衣,而骨子里头的狭隘生存主义才是他们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武士道》
《武士传奇—菊与刀的世界》
《日本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