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天敌 >> 为什么懂那么多大道理,却混成了今天这幅鸟
图源
网络
文
杨欲楼
一个人混得不好,可能是暂时的,也有可能是永久的。
暂时混得不好,叫做坑,
永久混得不好,叫做命。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混成了今天这幅鸟样?
1°误把鸡汤,当道理
从小到大,我们读了很多书,听了太多道理,但殊不知这些所谓的“道理”,多是伪道理,甚至是毒鸡汤!比如
——无奸不商
——置之死地而后生
——人之初性本善/本恶
——人性都是自私的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学历啥也不是敲门砖而已
——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能成功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父母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
——老祖宗留下的精华,错不了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
以上鸡汤味道是不是很熟悉?
那么如何区分什么是真正的道理、什么是有毒的鸡汤?其实很简单:
只要看它是不是具有普适性就知道了。
比如“无奸不商”——不奸诈就不能称作商人。换句话说,商人都奸诈的。
然而商人都是奸诈的吗?显然不!但为什么会有无奸不商之说?
首先,奸商确实有,而且任何时代都有;
其次,从古至今,商人都是相对富裕的群体,不排除人们有集体仇富的情节;
第三,历史惯性。在古代,“士农工商”,商人排最后,久而久之,商人就被蔑称为“奸商”。
以上是三种可能。
可笑的是,“无奸不商”这个词本身就是后人的杜撰。
“无奸不商”原为“无商不尖”——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交易完成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你看,追本溯源——原本是让利,却被说成是奸诈。意思完全反了过来。
很多由来已久的“大道理”,不知毒害了我们多少代人!
鸡汤是怎样产生的?——多数情况是把“经验”片面地总结成了“道理”。
我把这叫做“宋丹丹逻辑”。
前段时间#宋丹丹自卑论#冲上了微博热搜。事情是这样的:
宋丹丹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说,自己年轻时候只听齐秦的歌。
有一次参加春晚,彩排完后,齐秦的经纪人邀请她和齐秦共进晚餐。
但由于当时自己刚生完孩子,很胖,于是下意识地冲经纪人说——“对不起,我的孩子还不到一岁,我没有时间陪他吃饭。”
后来她反观此事,得出了一个“道理”:
人,强烈的自卑,会使你莫名其妙地变得非常无理,所以当有人对我无理的时候,我想他一定是太自卑了。宋丹丹把单个事件,上升为普遍性真理。这就是“宋丹丹逻辑”。
其荒谬的原因在于:
别人对你无理,往往存在很多种情况。比如你根本就不值得别人“有理”,或者对方没有教养。这个时候,尊不尊重你,就跟别人自不自卑没有半点关系。
这让我联想起《狐狸和骆驼》的故事:
狐狸要过河,问骆驼水有多深?骆驼说,“到膝盖”。于是狐狸就欣然入河。结果,淹死了。
很显然,骆驼讲的是自身经验(水深到膝盖),而不是事情的本质(水有多深以及到谁的膝盖)。
单个经验往往不具有普适性。
“到膝盖”这句鸡汤,成功要了狐狸一条小命。
所以,为什么懂那么多大道理,却混成了今天这幅鸟样?原因是,我们懂的极有可能不是道理,而是一些杜撰、一些经验、一些鸡汤!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喝各种各样的鸡汤,
现在喝,将来还会喝!
2°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圈
黄磊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
人一辈子要学会两件事情,第一是研究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第二是研究自己,虽然喜欢,但是不能做什么。有些不能做的千万别做,不适合的就别做。
换句话说,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聚焦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上,而是要聚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才是最佳决策)。
什么叫“力所能及”?
这就要提到一个词,叫“影响圈”,或叫“能力圈”。这是《高效能人士工作的七个习惯》(柯维著)里提出的一个概念。
图源
《高效能人士工作的七个习惯》
简单说,能力圈就是自己感兴趣并力所能及范畴。
柯维认为,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专注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会使自己越来越卓越。
芒格对影响圈(能力圈)有过专门的强调——
沃伦(·巴菲特)和我都不觉得我们在高科技行业拥有任何大的优势。实际上,我们认为我们很难理解软件、电脑芯片等科技行业的发展的实质。所以,我们尽量避开这些东西,正视我们个人的知识缺陷......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非常有用的道理。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圈。要扩大那个能力圈是非常困难的。?《穷查理宝典》千言万语就只有一句话,我们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