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种类 >> 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及特点人民论坛网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有一些“古国”逐步成为文明中心,带动各个地区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形成了以夏、商、周的国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有学者指出,夏商周的朝代更迭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与文明辐射力强弱的变化,是“古国”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这与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意义不同。
夏朝与商朝对多神的信仰和祭祀相当普遍。而周朝则是人文精神勃兴的时代,是中华古文明发展的关键,经过文明交流与百家争鸣,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其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指引着中华文明后续数千年的发展走向。
儒家的大同与民本思想可以作为了解中华文明进程的枢纽
大同的理想社会。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大道流行的时代,天下不是家族相传,而是为世人所共有,选取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治理达到尽善尽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这是孔子在君王世袭制的环境之中所提出的超越世袭制度的政治理想。
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重民本”“以民为本”的思想。据《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大禹曾告诫其子孙:“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是说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端。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诠释:
君王与民众的关系。《孟子》中讲了一个大道理,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民贵君轻”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很大。《管子》也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君王要想完成霸业,必须以人民富裕安康为前提与基础,如果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而争夺霸业,则必然把国家引向危险的境地。又如,齐景公时期,有一位基层官员对齐景公说:“使君无得罪于民。”意思是指但愿君王不要得罪百姓。齐景公很生气,回答说:“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这句话意思是:如果说有小民得罪于君王还差不多,君王对百姓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哪儿有君王得罪百姓的说法呢?晏子插话说:“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是说夏桀和商纣王,是被君主杀了呢?还是被百姓杀的呢?”意在告诫齐景公,不可得罪百姓,否则家国不保。所以《礼记·大学》中所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告诉执政者要以百姓的好恶为自己的好恶,与百姓心连心,这样才可以与人民亲如一家。
天意与民本的关系。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但是发展到周朝的时候,“人”的意志开始大于“天意”,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这说明,周朝的开国者已经不太在乎代表天意的占卜,而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