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种类 >> 5000年会宁靖远从诗词歌赋看陇右和平
一、史前时期陇右地区的和平安宁,有据可考者首先为新石器时期,即史前时期
第一,秦安大地湾文化时期,距今约年左右。正是由于战争居少、和平居多,大地湾先民才可以安居乐业,创造出先民文化,耀眼的大地湾民居、“大地湾女神”和“东方微笑”等就是例证。
第二,马家窑文化时期,距今约年左右。典型代表为牛门洞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牛门洞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实为同一概念,马家窑文化因早期申报而率先得名。正因为马家窑文化不仅在陇右,更在西北地区的大面积分布和其彩陶的精美绝伦,证明了这一时期陇右地区的和平安宁景象。马家窑文化在白银地区分布很广泛,已发现的遗址至少在处以上,尤以会宁、靖远为最,其中牛门洞遗址影响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史前时期的和平安宁和有史以来的和平安宁并没有多大关系。
二、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陇右地区并不安宁。汉唐以来虽有丝绸之路、粟州之谓,以及“桑麻翳野”“闾阎相望”“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等记载。但是陇右地区的文化现象并不多见,特别的,唐代宗广德(年)后至宋初时,吐蕃管辖八十多年,州治曾移于安定汝遮城,至宋才移于郭城驿之会州城等。很明显,汉唐时期,陇右地区并非和平安宁之地。
相反,陇上文化在河西地区则表现的较为突出,如:初唐四杰之骆宾王。唐咸亨元年(年)所写“行役总离忧,复此怆分流”。王之涣著名《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创作于唐开元间。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创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年)秋。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岑参本人就是初唐四杰之一。杜甫“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创作于唐乾元二年(年)等。
文化尤其诗歌的缺失离不开战乱与饥荒。诗歌歌颂的一般是和平盛世,也只能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邀约赏月、对酒当歌、吟诗作赋,在战乱频仍、逃荒保命的环境下不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三、宋元时期
北宋初年,市境仍为吐蕃所据。宋雍熙二年(年),党项族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明道元年(年),西夏兵南下,吐蕃败走,市境悉为西夏属地。元丰四年(年),宋五路大军攻夏,境内为宋、西夏争战的前沿阵地。
南宋建炎四年(年),会州为金所据有。市境黄河以东属金,黄河以西隶西夏。兴定四年(年),西夏重新占领会州。元光二年(年),金将郭虾蟆攻取会州。正大四年(年),蒙古军南下灭西夏,破西宁州。蒙古窝阔台汗八年(年),蒙古军破会州城,市境悉为蒙古汗国属地。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年),会州陷于西夏,时白银境内之三县两区皆归西夏。西夏被灭后,白银境内区县属蒙古族所辖。宋哀宗正大四年(年),蒙古兵攻入西夏境,西夏亡,会州黄河以西遂为蒙古族属地,等等,不一而足。
很明显,这一时期,陇右地区及白银市、会宁县、靖远县一带文化现象奇缺,诗词歌赋难寻,就是因为缺少文化教育、缺少文人雅士、没有和平安宁环境所致。
三、明代
明朝,陇右地区及白银市、会宁县、靖远县一带战乱较少,教育兴起,文化发达,骚人墨客极尽吟诗作赋之能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大餐。
其“月河晚照”明代河南孟津人梁许赞曰:
天机织出赤城霞,发彩腾光万树花。
几缕纷纷明远岫,余辉晚送夕阳斜。
其“中流砥柱”明代邢玠赞曰:
屹立中流几万年,嶙峋怎肯受秦鞭。
娲皇留此非无意,为挽狂澜不补天。
《会宁八景》,明正德年间,会宁张才概括:
万寿钟鸣午夜晓,连城堞照夕阳天。
屈吴挂日岚光霁,桃岭舒花翠色艳。
云暗雪飞山积玉,月明硝映岸堆铅。
黑池龙喷灵湫雨,春水时添九窍泉。
明代成化七年(年),辛卯科会宁举人张拱端作“万寿晨钟”“雪山积玉”“黑池灵湫”“硝岸堆银”“九泉春水”“连城夕照”“屈吴晴岚”“桃花艳岭”七律八首(诗略)。
明代,吟咏过靖远的文人雅士也很多,如像兵部尚书彭泽、陕西巡抚马文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三边总督杨守礼、总督石茂华、总督高文荐、靖虏卫兵粮道田汝颖、兵粮道少卿邢玠,以及本土诗人靖虏卫贡士王龙山、栗奎、路升等。
如此等等,无不反应了陇右地区包括白银市境内会宁、靖远等地从明朝开始的和平安宁景象。
作者/来源:会宁伯读文史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