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习性 >> 蝉鸣声声,生态爱好者教你知了它们
常州最近的天气分外炎热,让夏天的标志物之一——蝉鸣几乎销声匿迹。但在此前,清晨许多人尚酣睡未醒,突然窗外一声“知了”响起,搅碎了多少好梦;午间,酷暑烈日下,道路上变得人车稀少,无精打采的行道树上蓦地又是一声“知了”;晚间遛弯的人们,逐渐让常州的夜热闹起来,伴奏的,依然是一声声“知了”……
有人说:“抓住了一只蝉,就抓住了整个夏天。”蝉,俗称知了,但是,大家真的“知了”常州的知了吗?据“寒山竹”“天骄”“一只豆虫”、汤晓梅等常州自然观察爱好者的观察,我市蝉科动物约有7种,包括蒙古寒蝉、震旦大马蝉、安徽大马蝉、松寒蝉、绿草蝉、黑蚱蝉和蟪蛄。
生态爱好者观察到我市蝉科动物有7种
蝉属于昆虫纲半翅目,世界上总共有多种,中国约有种。绝大部分的蝉都会鸣叫,而且会叫的都是雄蝉。
网名“寒山竹”的我市生态摄影爱好者于哲,今年已多次前往溧阳和茅山进行夜间拍摄。说起最近拍的蝉,他说:“震旦大马蝉正是发生季,时不时就能拍到它们在树干上或树叶上的姿态。”他还说,晚上在山里还多次碰到抓蝉蛹的人,估计他们是抓回去炸了下酒的。
与“寒山竹”常在夜间结伴同行的“天骄”,从小就喜欢各种动物,年来常成为一名司法警察,工作之余开始采集常州本地的昆虫标本;后来受“寒山竹”夜摄昆虫的影响,逐渐爱上了生态摄影。“我们几乎周周去山里,都是发烧友。前年起,我一边收集常州的各种蝉,一边进行野外生态拍摄。目前我能确定的蝉科动物有7种,包括蒙古寒蝉、震旦大马蝉、安徽大马蝉、松寒蝉、绿草蝉、黑蚱蝉和蟪蛄。”“天骄”说。
“其中黑蚱蝉、蒙古寒蝉、蟪蛄这几种相对而言在常州地区比较常见。”数日前,金坛区未成年人指导中心的汤晓梅老师曾在茅山地区进行了一次夜间灯诱自然观察,这3种蝉循着夜晚的灯光纷纷“自投罗网”。
蝉类“大合唱”也不会“相错亲”
“在常州,虽然大家都觉得蝉挺常见,但要说到底有哪些,还真的不太‘知了’!”市民杨琳杰带着儿子谢佳宸不久前在文化广场参加户外植物主题研学时,迎面飞来一只蝉,同行的小朋友抓获后引发围观,她儿子在随后的数天里,心心念念想要亲手抓一只蝉。
小朋友抓获的蝉,是一只雄性的黑蚱蝉。“这是我们这边体型最大、体色最黑、叫声极其洪亮的一种蝉。”“寒山竹”说,“之前有人录了一小段和平中路旁树上的蝉鸣,我一听就知道肯定是黑蚱蝉,声音就是连续的‘chi——’。不要试图跟它比气音长短,它是一口气都不带喘的!”
除了黑蚱蝉,常州人的生活中还能经常看到哪些蝉呢?在“寒山竹”“天骄”和“一只豆虫”的认知里:“蒙古寒蝉的叫声,最贴近人们对知了的想象,可以直接用‘知了——知了——’来描述,堪称蝉类的代言品种;蟪蛄的体色几乎能和树皮融为一体,而声音较黑蚱蝉尖细回转,类似于‘zi—ci—chi—zi’;震旦大马蝉多出现在山里,个头与黑蚱蝉相似,但细节不同,与江苏大马蝉、安徽大马蝉的分布有重叠,很难分辨;松寒蝉很机警,只要感觉有人靠近,就会‘关掉音箱’离开现场……”
那不同种类的蝉会被“大合唱”搞迷糊“相错亲”吗?这个担心大可不必。常州市城中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奕说:“不同种类蝉的鸣声各不相同,这也是物种分类的重要依据。就拿蟪蛄、蒙古寒蝉、黑蚱蝉等来说,每种蝉叫声都很有辨识度。除了叫声不同外,不同种类的蝉会在不同时段鸣叫,有的在大中午,有的在晨昏,有的甚至在夜晚。所以,‘找错对象’的可能性不大。”
蝉的叫声可达分贝,但它会“掩耳盗铃”
会叫的昆虫并不少,但与主要靠摩擦翅膀发出叫声的直翅目昆虫不同,蝉是用腹部发声。据科普文章记载,雄蝉腹部第一、二腹节有两个薄片状鼓盖,鼓盖下面是鼓膜,分别通过两束鼓肌牵引着。鼓肌每秒可以收缩—次,同时产生震动引起鼓膜发声,并通过中空的共鸣室将声音放大。它们是雄蝉重要的发声器,而雌蝉腹部没有这样的结构。所以,要区分蝉的雌雄,有一点很明显,会叫的都是雄蝉。
“年出版的《中国蝉科志》中,曾详细描述了蝉的鼓膜发音器,说是由16个部分组成,比较复杂。”汤晓梅说,“它们依靠声音来吸引异性,叫得越大声,就表明自己身体越好,越容易找对象。雄蝉一起鸣叫,除了择偶大比拼外,还为防止鸟类捕食。”她还说,资料显示,雄蝉也会发出召唤伙伴的特殊叫声;被抓住时,它们还会发出惊恐的叫声。
夏天,当你在户外,有时会听到路旁的大树丛中突然爆发出一阵“知了”叫声,不一会儿,蝉的“噪音攻击”就能让你心烦意乱到想要逃走。研究表明,近距离听时,某些大型蝉的叫声可达分贝,相当于距离喷气式飞机尾部米处人耳听到的噪音。
“蝉不会被它自己吵到吗?”10岁的常州小自然观察者徐旻璐很好奇地问。答案是,当然不会。资料显示,在蝉第二腹节的两侧,各有一块稍微凸起的听囊,相当于它们的耳朵。每当雄蝉鸣叫时,它们就会让听囊暂停工作,保护自己不被震伤。而停止鸣叫时,听囊才会接收外界的声音刺激。前不久,《博物》有一篇文章,把蝉这种有意思的行为称为现实版的“掩耳盗铃”。
观察蝉的生活史,许多大、小朋友都有兴趣
暑期在新北区小黄山脚下,我市自然教育工作者“胡蜂”举行了多次活动。在夜观活动中,就着手电筒的光亮,有不少小朋友在池塘旁的大柳树上真实地触碰到了黑蚱蝉和蟪蛄。
“蝉的生活史很有趣,你们有没有听说过17年蝉呀?”“胡蜂”提问,几个小朋友纷纷举手抢答:“当然听说过啦!”事实上,大部分的蝉通常会在地下生活2—5年。“胡蜂”说,蝉的一生要经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地下的。每年夏天,雨后的傍晚和夜间,是蝉出土最为集中的时间段。蝉会本能地找到附近的大树,开始往上爬,离地面一段距离后会花1到2小时蜕皮。从壳里出来后,蝉全身呈白色、很软,需要用掉后半夜来吸食树干中的汁液让自己完全成虫。有个成语就是形容这种情况的,叫做“金蝉脱壳”。蝉一旦蜕变为成虫,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往往只能存活数周,所以雄蝉会抓紧时间“一展歌喉”。他建议孩子们:“身边的自然观察,可以从我们最常见但有时又最不‘知了’的事物开始!”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去抓蝉呀?”上周日,谢佳宸向小伙伴发出邀约。怎样才能抓住一只蝉呢?市民老何对此很有经验,他说:“小时候,我们会准备好一根很长的杆子,在顶端绑上一根食指粗的树条子,然后用小麦、麸皮等做成有黏性的面筋,把面筋放在树条子梢上,就可以去树高处抓知了了。”想起童年的乐趣,老何兴致勃勃地计划要跟小外孙女一起去粘知了。
在大自然的夏日舞台上,蝉是永远让人忽视不了的角色。但今年常州持续多天40℃以上的高温天气,让蝉也沉默了。“大约一周前,我在市里就不怎么听到它们鸣叫了!”市民小祝说。近期,常州市民在路边经常会看到有蝉掉落在地上奄奄一息,难道蝉也会被热死吗?徐奕认为有这个可能:“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对大多数昆虫而言,最适宜的温度是25℃至35℃之间;温度超过35℃对昆虫来说就已经是高温了;温度超过40℃,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昆虫的生理极限。对于那些暴露于阳光下的昆虫来说,绝大多数都会被热死、晒死,知了被热死,那是完全可能的。”
(何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