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鸟

中华艺术宫云展览守护和平共享未来

发布时间:2022/12/23 23:46:17   
设计求职招聘QQ群 http://nvrenjkw.com/nxzx/5469.html
    

年9月3日,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75年后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人类不变的追求。与此同时,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重重挑战。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推动人类共同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中国给出的响亮回答。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中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各国人民携手跨越阻碍、共同开创发展繁荣的新未来照亮了前路。

今天,中华艺术宫以此为主题,推出馆藏作品线上展览,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和艺术责任。抗战时期,艺术家以自己的创作记录历史,鼓舞战斗;国家建设时期,艺术家们以一幅幅现实题材作品,回顾历史,深入生活;进入新时期以来,艺术家以抗战题材的创作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以国家的发展成就入画歌颂伟大的新时代。以艺言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传统,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作品,饱含着深情,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铭记历史的同时,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01

艰苦卓绝?浴血奋战

75年前,中国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挣脱解放出来,然而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相继又将中国人民拖进了战争的梦魇之中。面对连天的烽火、破碎的山河,中国的艺术家们以强烈的艺术责任,纷纷走出自己的画室,奔向十字街头,用自己的艺术作品记录这不屈的抗争,民族的觉醒,宣传抗日,激励民众。

姚尔畅《八一三淞沪抗战》

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在上海爆发,上海军民团结一致,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油画《八一三淞沪抗战》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壮烈战斗场面。画面色调阴沉压抑,张力十足。通过灰暗的天空、满目疮痍的街景废墟、战斗中的军队等细节,充分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现场的紧张气氛,反衬出爱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此为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第一期作品。

陈钰铭《血肉长城——四行仓库保卫战》

此画描绘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之间发生在上海苏州河畔的著名保卫战役。这是淞沪战役中重要的一幕。画面中刻画了参加这场保卫战的国民革命军“八百壮士”的抗敌场面。线条和块面的组合使用,加强了人物内在不屈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战役的历史作用。此为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第一期作品。

李向阳《战友的遗孤》

《战友的遗孤》是作者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写实风格作品,获建军五十五周年美展优秀作品奖。该作采用了写实油画常见的立体结构,左下方的皮包与右下角的皮球构成了三角框架的基座,画面中解放军女战士手中抱着的男孩与右下方的女孩形成了动势的平衡,其构图严谨,形式感强烈。男孩洋溢的笑容、女孩身上白色围兜的高光,与女战士坚定的表情以及身后战友的笑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种雕塑般的形象,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那些孩童的笑容,充满了天真的浪漫。该作品也可以看到作者强健的造型功底,笔笔见力,风格豪爽,但又能使人感觉到一种平静与坚毅。

施大畏施晓颉《永生——皖南事变.1.14》

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

王流秋《转移》

《转移》创作于年,这幅现实主义题材油画是王流秋参加中央美院马克西莫油画训练班进修毕业时的作品,受到“苏派”油画的影响,重视光影塑造、空间结构与透视原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要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之一,入选《中国美术全集》现代卷。《转移》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的军民相互协助,在反扫荡中进行后方转移的感人场景。

徐匡《切断敌人运输线-抗日烽火木刻组画之一》

作品为艺术家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创作的主题性作品。作品反映了上个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我军游击队与日寇周旋的画面,图中有画面正前方,包着白色羊肚头巾的游击队战士肩背木枪,由上而下围绕着日军的碉堡,远景是一排已经被破坏的铁路。作者版画技巧精湛,作品吸收了民间年画、剪纸等工艺品技法,画面明快简洁、主题鲜明的特色,通过黑白两色将画面中人物和故事背景表现的惟妙惟肖。

黎鲁《挖战壕》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画面中红军与地方百姓万众一心,在城区周围挖战壕,这些画面告诉世人,反法西斯的力量心心相印,反法西斯的力量蒸蒸日上。

杨涵《沙沟战斗之二(滩头阵地争夺战)》

作品刻画了沙沟战役登陆后滩头阵地的争夺场景。画面中的炮楼发出阵阵炮火,登陆的新四军奋勇突进,与敌军在滩头上争夺阵地。作者不仅表现战士们的奋力拼杀,还以炮火场景增加场面的紧张和激烈。沙沟战役是新四军在苏中地区进攻伪军据点沙沟的战役。

王琦《肉弹勇士》

作品刻画了我军战斗机英勇撞击日本军舰的壮烈场景。作者以写实手法表现了战斗的场景,突出我军战斗机撞向日本军舰的一瞬间,将这一英勇壮烈的一幕定格在木刻中。画面中以有力的直线表现撞击时的强大冲击力,同时以曲线表现飞机盘旋的轨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敌我两方战斗时的枪林弹雨在水面溅起阵阵浪花,作者通过简单的刻画就表现出战争时的真实场面,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气氛。

邵克萍《侵略的罪证(木刻传单)》

作品刻画了日本轰炸时人民惊慌失措的场景。画面中一位母亲抱着女孩,在惊慌失措中躲避。日本轰炸机正从上空飞过,投下炮弹引起大面积的轰炸,百姓们只能四处逃窜,寻找避所。传单上有两行文字:“勿忘这一幕,牢记侵略仇”。作者主要表现一对母女形象,再以略淡的墨色表现日本轰炸的背景。

02

战争远去?硝烟散尽

75年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如今,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日新月异,艺术家们以自己的创作记录了这时代发展的新面貌。

王爱楼《上海早晨》

画家精益求精,在熟练的掌握英国风格水彩表现技法上,赋予作品强烈的民族情韵,最终形成了或严谨写实,或泼墨写意,或装饰趣味的艺术风格。结构雅致,层次分明,笔法洒脱,绵密精到,干润并济,点染成章,浑朴天然。这幅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刚刚解放的上海的早晨,一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钱大昕《延河长流,鱼水情深》

作品以延安白塔为画面中心,通过左右两边延安老农和新四军八路的形象表达了军民鱼水之情。画面中人物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又富有感召力。人物脸部的高光仿佛来自延安白塔的照射而来,两个人物交错的双臂无意间构成了绘画中的三角型构图,使整个画面安静稳定,充满了祥和之感。

罗田喜《南京路上好八连》

解放之初即进驻上海南京路的解放军某部八连,在当时“香风毒雾”的环境里,拒腐蚀,永不沾,保持了革命军队本色,被誉为“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件油画作品选取霓虹灯夜景为背景,体现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凸显人民军队淳朴坚定的气质风貌。通过对人物面部和肢体细节的写实着重处理,达到了个体代表群体的意味和目的。

陈妍音《飞扬的青春—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

艺术家是海上雕塑名家,其作品深入新中国家庭与女性心理,在不动声色的平静之中,自有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是以业内视其为中国女性雕塑家之翘楚,海上雕塑界之中坚。这幅作品,从线条、构图可以感受到是一种当代的风格。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那飞扬的青春在雕塑上展露无遗。

王劼音《节奏》

这幅版画作品中的巨大水管非常抓人眼球,这使我第一眼便受到震撼。与传统意义上的画作不同的是,管道间工作的工人以颠倒的形象出现在画面左上方,聚集在一起,仿佛在热烈地讨论些什么,画作右侧则出现一个工地常用的吊钩。这些在具有规律的如同有节奏般扭动的水管中起到了打破规律和点睛效果。

李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知青们来到北大荒,日以继夜地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画面描绘的正是雪夜巡逻的场景。身穿白色披风的青年男女们,在林中滑雪穿行,远远看去就像白色的飞鸟一般,热闹非凡。

蔡兵《奔向年》

在奔向两千年之际,祖国强盛人民富足,科技发达使得飞船一艘接着一艘飞上了天,卫星信号布满全国,高新科技层出不穷,跟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不断进步,走出去!正是这幅版画所表现的主题,刻画手法比较传统,留有那个年代的时代痕迹,具有纪念意义。

沈柔坚《工地之夜》

作品刻画了工地连夜劳作的场景。画面主体是红色的大管道,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赶工中。背景是城市中灯光璀璨的高楼,突出劳动者为城市建设付出的汗水和辛劳。作者以常用的红色,营造出工地热烈的气氛,又以高超的色彩技巧,构建一个色彩层次丰富的画面。作者善用红、黄、蓝原色,对色彩的表现大于形的塑造,利用色彩的表现力、强烈的光色对比,营造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杨涵《新四军进城》

作品刻画了新四军进城的场景。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开始进城。进城的那天,全城的百姓们全都出动,欢迎新四军的来临。画面中一位老奶奶带着儿孙,激动地拉着战士的手,表示感谢和欢迎。城里各处都是极为感动的场面,战士们受到极大的欢迎和关爱,被老百姓们嘘寒问暖地围着。

张安朴《愿世界盛开和平之花》

这是作者80年代末期的宣传画作品,画面由绿色、蓝色、橙色三大色调构成,简洁明快,深蓝色的地球形象仅由经纬线和深蓝渐变色调组成极富现代感,由和平鸽的侧面剪影和橙黄色的圆形构图构成了花草的形象,寓意世界和平、繁荣。受到现代设计的影响,早期的红光亮等写实主义风格宣传画逐步开始向具有鲜明设计感的方向发展。

03

英雄不朽?精神长存

75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那一片曾经战火与硝烟的土地上,享受这和平的宁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我们将在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的抗战精神就在一代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凝固和升华,这不息的精神必然会被我们铭记,愿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树永远长青!

赵葆康《薪火相传——上海有个百老讲师团》

“上海百老讲师团”是一个特殊的公益机构,成立十多年以来,已吸引了?多名老红军、老教授、老艺术家的“加盟”。平均年龄73岁的他们,足迹遍布学校社区。作品描绘了由三位老前辈组成的讲师团给孩子们讲历史的情景。老革命前辈站在巨大的雕塑前面精神饱满,慷慨激昂地讲述他和他的战友们的革命经历。春天的绿色草地围绕着白色大理石雕塑,在五月多云的阳光下白得耀眼,孩子们被老前辈的可歌可泣的叙述而震惊,被深深吸引……

王剑锋《温情相约20号》

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每月20?日的南京东路志愿服务活动已坚持了三十五年。志愿服务紧扣时代特征,回应市民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浦特色的“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文明新风”之路。“温情”是画面流露的气质,在南京路永安百货前的空地上,年轻的志愿者们为市民理发、义诊,接受市民咨询,这和谐、温暖的一幕体现出一种友爱互助、相亲相爱的氛围。而背后的广告牌“iloveshanghai”“shanghaifashion”则体现出上海的时代气质——时代不同,但雷锋精神不朽——这是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信念。

李向阳沈雪江?《抗洪堤坝上的大兵》

此幅黑白版画刻画的是抗洪堤坝上的大兵,他们的模样狼藉疲惫不堪,身上的防水服已是湿淋淋,但他们互相搭紧肩臂,形成人墙,在堤坝上一刻也不松懈。他们英勇奉献的年轻面庞被版画艺术铭刻流传,以纪念他们的平凡而伟大,赞颂他们的生命之光。

袁侃?《“上马”的笑容》

有二十多年历史的上海国际马拉松,不仅成为一个国际品牌,也日益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节日,成为很多人的嘉年华。这从侧面反映出上海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也从全城参与中,体现上海市民的精神面貌。《“上马”的笑容》是三维立体的圆雕,而非惯常意义上的浮雕形式。作者另辟蹊径,以平面的剪影形式来表现,既压缩了作品的体积,也压缩了透视空间,三维中有二维,二维中有三维,不仅将上海马拉松运动的浩浩荡荡的气势表现了出来,作品本身也富有“超现实”的寓意。

殷正洲?陈忠强?《“一带一路”上的上海建设者》

上海建工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多地从事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的施工现场,到处活跃着上海建设者的身影。作品表现了这样一群身在海外的上海建设者,他们穿着沾满泥土的工装,从中不难看出工作条件的艰苦,而他们质朴的脸上露出平和、灿烂的微笑。画面左侧是两位非洲工人,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到共同工作的喜悦。中国建设者与非洲建设者和谐融洽地相处,充满信任——联结“一带一路”的不仅是互利互惠和经济合作,还有情感沟通和人民友谊。

陈??琪?《片片玉兰寄深情》

上海白玉兰奖获奖者已与上海经济建设轨迹融为一体。无论是申办世博会、举办特奥会,还是招商引资、慈善公益,上海迈向未来每一步努力中,都时时闪现外国友人的身影。朵朵白玉兰?见证着外国友人对上海发展的一片深情。画家选取了6位白玉兰奖获得者,他们中有医学领域的,有体育的,有文化的,有经济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会出现在同一场景里,但洁白的白玉兰却把他们联系起来。他们站在含苞怒放的白玉兰花前,站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显得朝气蓬勃,凸显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

任丽君《五洲四海——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熊??毅?《一路播撒,一路光明》

自年起,一支由上海著名眼科医学专家和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团队,一年一站,走过了雪域高原四川甘孜、天山脚下新疆青河、甘肃甘南黄土高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大山深处四川凉山、边陲小镇云南江川、黄河源头青海果洛、革命老区贵州习水,为那里的患者送去光明。截至年,“慈善光明行”志愿团队已经从最初的13人壮大到73人,每次活动义诊人数从人增加到人,手术量从18台上升到台,八年间总共免费义诊患者人,完成手术台,手术成功率高达%。

集体创作?《召唤》

这幅作品由上海老中青20余位画家在一周时间内集体创作完成,名曰“召唤”,画面中很多熟悉的感人情节,“穿上梅西球衣的小男孩”、“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一线医务人员”、“奔赴抗议一线前的理发”、“每天为医护人员送餐的志愿者”,画家用富有感情的笔触描绘了这组抗击疫情战士群像。

供稿:收藏保管部

编辑:顾宁宁、陈凯丽、赵东阳

    

上观号作者:中华艺术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5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