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习性 >> 沂蒙红色崮事家国从来是同心,水塘崮下
沟壑山野的远处,一道道山岭随势横列,低昂烟云中,高高的水塘崮掩映在绿涛之中。如果没有当地人指点,这里实在看不出一丝崮的模样。其实,水塘崮同样是典型的崮形地貌,四周是一圈直上直下的石裙,石裙以下才是或陡或缓的山坡。
“水塘崮崮顶有大片凹陷的地方,能将雨水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大水塘。”10月11日,在水塘崮对面的青龙岭上,沂南县岸堤镇玉泉庄村村民孙家全介绍水塘崮的得名。他说,水塘好似天池,水中浸泡着蓝天白云,还有空中飞鸟儿的身影。
当地人以这座崮自豪。在宋代,当地有一张姓家族,发达后立的谱碑就叫“水仓表铭”。有人考证,认为“水仓”指的是水塘崮,他们把山上的水塘当成一座水的仓库。
玉泉庄村村民孙家全介绍发生在水塘崮周边的红色故事。
清朝末年当地人写的《修凤凰山寨记》中,也提到了水塘崮:“问山之名兮,古云凤凰;问山之形兮,如燕翱翔。北居天马,西近水沧。左右双泉,源远流长……”这里把水塘崮写成了“水沧”。
日月推迁。清末民初,水塘崮下土匪横行,到处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当地百姓便在崮顶建起圩寨,一有风吹草动就躲进山寨。至今崮顶仍留有寨墙坍塌后的堆石、竖旗的石头窝子。山门的痕迹更加明显,虽时过百年,石头垒起的门框仍顽强地立在那里,受着年光的打磨。
夕阳下的水塘崮。
抗战时期,水塘崮同样经历了激荡心魄的岁月。只是时间远去,现在村里人能记得的,仅仅是模模糊糊的几个情节。八路军曾在这里和日军周旋。在一次独立作战中,十多名八路军战士全部牺牲在了水塘崮上,当地百姓为他们入殓,让他们入土为安。还有一次,八路军部队驻扎在岸堤北面的东北村、田家北村一带。拂晓时分,日伪军分路合击,枪声骤然响起,部队分头转移。指挥部在村民的引领下,出田家北村西门转移到水塘崮,没受到一点损失。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四纵十一师据守水塘崮一带,有力地阻击了敌人的增援部队。
“岸堤一度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中枢所在地。”岸堤镇党委副书记代恩全说。
年7月,岸堤被确定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驻地。
崮下的果园。
随边区省委进驻岸堤的还有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年9月,干部学校改建为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校长为徐向前。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举办了5期,培养军政干部达余人。“三千壮士,一代精英”。由此,岸堤干校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
年10月,边区省委在岸堤镇库东村创办了边区省委党校(开始叫党员训练班),从创办到年8月抗战胜利,7年间举办11期培训班,培训党员干部余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岸堤民众积极拥军支前,参军参战,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埋藏公粮,为此岸堤街曾遭日军火烧3次。
岸堤镇党委副书记代恩全介绍发生在岸堤的红色故事和发展现状。
岁月远去,如今的水塘崮别有情趣。记者采访正值黄昏,由于大山的遮挡,晚霞只能斜照到半个山头,恰似“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十分静谧。村里人披着暖暖的夕晖,优哉游哉地往家中赶去。咩咩的羊叫声,更增添了古诗词中描写的田园乡村的意境。下山途中,看到峭壁上有一处摩崖石刻,是一尊坐佛,盘腿合掌,头顶螺髻,面露慈祥。
暮色苍茫,山风轻拂。下到山脚,回望佛像,记者恍然有所悟,千百年来,人们都是怀着最美好的愿望来雕刻佛像的,祈求和平,厌弃战争;追求富足,远离贫困……只是一切都是美好的想象,只有到了现在,梦想才终于成真。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郭杰周桐通讯员尹君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