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鸟

王晨园林的句与篇读止园图册绘画中的

发布时间:2022/5/31 19:01:30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关于篇与句的讨论十分精到。有句者,多为神来之笔,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读来口齿生香,见之难忘;有篇者,则如周邦彦、吴文英之作,多为长调,文辞环环相扣,转承自然,咏物言志,妥帖顺畅。如果说句是文辞之精粹,那么篇就是文气之贯连。篇句兼顾者罕有,但亦有如李后主之《虞美人》、苏轼之《水龙吟》等作,皆是有篇有句。

然篇章结构、文辞转合易学,可以靠长久的积累练习,逐渐打磨而来,而神来之笔却更加依仗作者本人的才思与可遇不可求的灵感,这也是前人所说“杜甫之诗可学,而李白之诗不可学”的缘故。诗圣与诗仙,两个称呼即能看出不同,凡人多加历练修养可与圣人比肩,而仙却是天然出尘的,作品中自有独特的烙印,难以学得。

由篇与句之论,联想到园林中的一个比喻:园中的亭台楼阁单独拎出来就像辞典中的字词,逐字去看,翻两页就会厌倦;但如果把字缀连起来,写成一篇文章,却可以让人畅快品读。亭阁水榭、山石花台不仅是独立存在于园中,而且由一方意趣串联,奇正平衡,各居其位,将整座园林点化成一段故事。园中游赏,穿花寻路,颇有起承转合之妙。一段段由山水林泉写就的篇章,可以在现存园林中品读,也可以通过园图、园诗与园记等载体在消失的园林中寻找。

读《止园图册:绘画中的桃花源》一书,便是在明代的绘画图像中,品读园林的句与篇。园中一处处精妙的景致,皆可视为句。如止园东区怪石嶙峋的飞云峰,筋骨清俊,四面玲珑,似从天外飞来;中区的梨云楼,三面植梅树,隔岸望桃源,春日花开,云蒸霞蔚,引人徘徊流连。而由众多园景所串联成的整体,则可称为篇。止园全篇皆由陶渊明的诗文风骨一脉贯串:门前以柳树起,呼应《五柳先生传》之名作;续以飞云峰上的孤松,对应《归去来兮辞》“扶孤松而盘桓”之佳句;再由桃坞而转,象征世外的桃花源;最终以三止堂作结,归于《止酒》的“止”字,这里是游园的终止之处,也是园主的栖止之所,倦鸟归林,止于当止。

明代张宏《止园图》之飞云峰。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明代张宏《止园图》的梨云楼与梅林。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从后者动观游园的角度来看,园林似乎更像是一篇气脉贯通的文章,而并非是一瞬所得的诗句。人们常说园林如诗如画,那么如诗的园林该作何理解呢?

在此之前或许还要问,如何算是诗?诗与文章有何区别?

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诗是世界上唯一不讲语法的诗,可以单由意向组合而成。典型者如“小桥流水人家”,更普遍者如“柴门临水稻花香”,“细草微风岸”等等。它们是一幅充实又立体的图景,而非线性逻辑串联的话语,因此被翻译成白话文会遇到诸多的难题:是微风吹拂着生长着细草的岸边,还是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呢?但这样的矛盾只停留在文本上,我们脑海中自诗歌所还原的画面,足以消融这些歧义。

我们在生活中用文字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然越是情之所至,越会发现文字的有限,而诗歌的妙处在于,它知晓文字的有限,所以另辟蹊径,游走在有限与无限之间,不断打破着文辞所能及的边界。

一句“月色很美”岂不是说尽一切倾慕与相思吗?

诗是惊鸿一瞥式的触动,试图用有形的语言诠释生命中无形的体验,与文章相比,往往不需要铺垫也没有缘由,多余的思量与着意编排的起承转合反而会消弭这种瞬间的感发。

园林中的门廊月洞也有类似的用意。由止园园门而入,迈过门槛走进园中,便是从此岸世界走到了彼岸世界。“忽作浩荡观,顿忘意局促”,抬眼之间,豁然开朗,与园中山水撞个满怀,一切似是飞鸟衔来的世外之景,言语在这一刻失色,无须太多题咏感叹,唯有静静凝望可以概括如此诗意。

明代张宏《止园图》之怀归别墅。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

动人心魄的瞬间宜静静观赏,园中一脉相承的意趣则需要寻游体验。篇与句的对应,文与诗的对应,亦可理解为园林游赏中动观与静观的对应。陈从周先生说,拙政园宜动观,网师园宜静观。一流的园林往往兼具动与静两种观法。由此来看,“如诗如画”的“如诗”并未能道尽园林与文学相通的妙处,倒是“如诗如文”要更贴切一些,片刻的动容与连贯的体验相辅相成,便是园林造景的有句有篇了。

有句有篇的园林,既有初见时的惊艳,更耐得住长久的回味。高居翰先生在《不朽的林泉》中说:“一座园林就像一方壶中天地,园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与外界无关,园林内外仿佛使用着两套时间,园中一日,世上千年。就此意义而言,园林便是建造在人间的仙境。”当我们漫步在烟雨江南,隔着黛瓦粉墙,窥探长街上的一座座园林时,自身所处的空间仿佛不再真实,园中天地像是上一个时代留下的山水碎片。园外斗转星移,园内风景依旧,风月花鸟,诗酒歌茶,依旧是世外桃源的模样。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些山水碎片,拙政园、留园、寄畅园……在古老的山水世界中,不过只是冰山一角,它们历经风雨,几度浮沉,才得以来到我们面前。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更多的碎片,像《止园图册》描绘的止园那样,湮灭在时间洪流之中,成为了往日的风景,被身边的某条商业街区或高楼所替代。

“翰墨精灵,林泉籍以不朽”,园中山水或有消散之时,但它们落于诗文画卷中的神魂却不会覆灭。止园梨云楼畔春日的胜雪白梅,与之隔岸相望的锦绣桃坞,以及沟通此岸与彼岸的轻快小舟,都籍由图画诗文一一浮现。园中风景就像《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源胜景一样,承载着中国人永恒的希冀和不灭的理想,代代相传。园林本身如诗如画,描绘园林的诗文图画又与园中风景彼此印证,塑造出更加诗意的世外之境,给予我们与之隔空相望的可能。

明代张宏《止园图》的锦绣桃坞。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

明代张宏《止园图》水周堂前的荷池。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凝滞在故纸堆中的止园故事,随着当代学者的不懈探索,渐渐浮出水面。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必然还有更多散落的山水碎片,等待着人们的探索和寻觅,等待着重现于世的那天。

桃源已逝,所幸通往桃花源的路还在,依旧落英缤纷。

桃源咫尺,终有归日。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更多相关阅读扬铭

听钱理群老师讲鲁迅杨胜祥

“基于实证的新研究”——评艾俊川《中国印刷史新论》中国咏柳、画柳传统与18世纪英国“柳园图”纹式的诞生竟然是黑人提出了黑白种族隔离的诉求陈鹤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学生心中的“狮子”韩琦

建筑史研究与敦煌石窟——从新史料看梁思成与伯希和的交往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节气,是最大的自然赵珩

说软糖董伟

雅乐的回想逝者

罗新璋:“信之必得意忘言”——化境说的理论与实践陈恒

我们的目标是要破除以往知识研究的偏见,新的知识研究要破除西方中心论茨威格逝世80周年

“只有经过光明与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扬之水

北宋卤簿钟上的“千里江山图”张晓凌

上海: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新兴艺术的策源地曹凌云

九叶诗人唐湜的翻译之旅熊猫的路,中国的路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