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习性 >> 杜甫诗绝句心中多少梦幻与无奈,都饱含
前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众所周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诗《绝句》。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一千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我看来,四句诗就是四幅画,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景有静景,有单有双也有多,有现实的写照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有时空跨度,有宏大与细节,四名诗看似互不关联,其实浑然一体,结合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来看,全诗十分含蓄深沉,别有意蕴,字里行间藏着美好期许,句句写景实则言浅意深,心中多少梦幻与无奈,都饱含在如画风景的笔墨间。
缘起
先看此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年12月,结束于公元年2月,为避乱,杜甫从成都迁到梓州(今绵阳三台县)。公元年,成都尹严武入朝,第二年,叛乱被平定,严武主政成都。杜甫又从梓州搬回到成都的草堂。严武任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后,经严武推荐,杜甫被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由于叛乱已定,国家趋于稳定,面对成都的大好春景,杜甫心情不错,写下这首千古名诗。写作此诗应该是在诗人被任命前。
解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又叫黄莺,羽色鲜黄,在中国属于夏候鸟,叫声圆滑如织机声。翠柳,翠是形容词,是青、绿、碧之类的颜色,翠柳就是绿柳。白鹭在四川等少数省份属留鸟,一般栖息于池塘、湖泊、稻田等处,腿长,毛洁白,通常在四月下旬产卵。
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写于春天,至于究竟是孟春或仲春还是季春,有待进一步考证,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从成都的地理位置来看,春来得有时早有时晚,像今年闰四月,春天就来得较晚些,通常早春时节,成都的柳树还没发芽。“安史之乱”是公元年2月17日才平定的,严武还镇成都的时间会稍晚,而杜甫迁回成都则更晚些,所以写作此诗时间在晚春可能比较符合事实。
诗人为什么写黄鹂和白鹭,以笔者判断,黄鹂羽毛是黄色,皇宫及皇帝的服饰以黄色为主色调,可以让人联想到诗人对入朝为官的期盼;而白鹭羽毛洁白,上青天,象征高洁之士将得到朝廷重用,职位有升迁,也是寄托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追求,希望国家政治清明,皇帝英明,朝廷官员廉洁,德才兼备之人有用武之地,社会风气好,民间风俗淳朴,人民安居乐业。
诗的前两句,黄鹂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在翠柳枝上和鸣,白鹭是一行上青天,而不是一两只,表面上既写春天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花香鸟语的大好春景,实际上是写了“安史之乱”带给国家重大损失,使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而叛乱平定后,国家恢复安定和平,人民又重新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和平安宁的日子的赞美和珍惜。
同时正因为唐朝早年逐渐形成的藩镇崛起、唐玄宗执政后军事局面的外重内轻、玄宗怠政、任用宦官、听信奸臣及朝廷腐败、国家将相不和,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诗句对此是有所影射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从此步入由盛转衰时期(诗人这时还预料不到)。诗人希望这种和平安宁的日子能够长久,希望一大批有能有识的高洁之士能为国家出力(所以写一行白鹭上青天),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
两个黄鹂还是两只黄鹂的问题,因为绝句的上下两句要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两个”是仄声,才能与平声的“一行”相对,若改为“两只”,“只”是平声,与“行”不相对。且四川人通常说鸟儿的量词大多都是用“个”,较少用“只”的,诗人是入乡随俗,以本地方言入诗了。
“窗含西岭千秋雪”。
查资料得知,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最高处庙基岭海拔米,是成都最高峰,终年积雪。诗人此诗中的“西岭”即指成都的西岭雪山,此山距成都95公里,诗人的草堂在成都西郊,距雪山数十公里,从家里是看不到西岭雪山的,诗人在诗中不过是借助于想象,用夸张的手法。
“千秋雪”本意是指西岭雪山上终年积雪,千年万代如此,在这里是有含意的。“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巨大的,是长久的,你看,玄宗兵败入蜀、太子李亨即位、后来代宗登基,军队和民众死伤数十万,人口锐减,国力下降,社会混乱,藩镇割据形成,经济中心南移,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剥削加重,边患从此叠起,大唐盛世进入衰退期。“千秋雪”喻示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冬天将是长久的,而眼前的春天却是短暂的,季节的春天与社会现实的严冬形成鲜明的对比。
“窗含西岭”是以小看大,草堂的窗是小的,而数十公里外的西岭雪山是庞大的,诗人的个人遭遇是小我,而心怀普天下的老百姓是大我,成都作为一方首府是小的,而整个大唐帝国是大的,诗人以小见大,以窗中所见来管中窥豹,以个人遭遇的坎坷离乱喻示整个国家命运的兴衰起伏、全天下苍生的安危冷暖,这实在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船”,一者与上联的“千秋雪”相对,二者也是用夸张的手法,杜甫草堂靠近浣花溪,距岷江尚远,就算岷江上停泊着多只船,诗人在草堂也看不到,且成都沿长江而下远无万里之遥,说万里是夸张加想象。从成都至东吴有两千多公里,那时陆路水路都十分艰难,因为战乱初平,路上也还不太平,什么占山为王、沿河扎寨、拦路打劫也是有的,关山阻隔,长路漫漫,前途未卜,一切都存在变数。
前面的“窗含”是通过窗户远眺,后面的“门泊”是指门外不远处的岷江上停泊,是近看。因为严武还镇成都后,向朝廷举荐了诗人,这事可能诗人已听说了,但朝廷是否会任贤用能,给自己提供为老百姓服务的机会呢?还很难说。
诗人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下“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同情生民疾苦,希望有机会为黎民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是多年来,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既寄希望于朝廷,却又感到希望有些渺茫,梦幻难以实现,这种心情是矛盾的,复杂的,无可奈何的。
诗中第二句写了“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大批高洁之士平步青云,得以施展自己才华,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在这里又说“东吴万里船”,说明距离被朝廷录用得展抱负还很遥远,可能性还很小,前后并不矛盾,前面是希望,这里是疑虑。
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殷实,二十岁左右曾游历吴越和齐赵等地,后来应试不弟,历经战乱,对朝廷上层的奢靡和社会危机深有体会,辗转来到成都,老家远在河南,离家多年,长年漂泊在外,还未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就算回到河南老家,拿什么去向自己的父老乡亲汇报呢,所以心境是低落的,国家虽然换了皇帝(这时已是代宗皇帝),但当今圣上是不是一代明君还不知道,自己心里既抱着希望,却又感到现实是残酷的。虽然眼前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大好春景,表面上看是令人欣喜的、快乐的,但诗人内心远没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的那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畅快。
门口停泊的这些船是来接自己去上任的吗,那为何不写长安而写东吴?三国时的东吴国君孙权被后人认为是一代明主,这里用东吴代指孙权,暗示自己向往被孙权那样的明君重用。这里的船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假设,是带自己进入仕途的工具,是进阶之梯。诗人心里还想着,若是严武的举荐成功,自己得以任职,他将全力以赴,施展平生所学,一为报答严大人的知遇之恩,二为黎民百姓造福,令“天下寒士俱欢颜”。
本诗仅四句,短短二十八字却语简意深,含蓄蕴籍,看似写景,却句句一语双关,写鸣翠柳的黄鹂、上青天的白鹭、草堂的窗和门、有着千秋雪的西岭、东吴来的万里船,仿佛现代人用的手机拍照录像,有画面有声音,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眼前的景有远方的景,有现实的景也有想象的景,有时空的穿越,有宏大的主题和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其对“安史之乱”兵连祸结和朝廷腐败的影射其实才是核心所在。
结语
“诗以咏志”。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嘲讽,对人生际遇的悲叹,对高洁之士被重用和自己得以升迁寄予美好祝愿,对严武为自己的举荐心怀感恩,自己以天下苍生为念希望大展宏图,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国力凋敝,民生多艰,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仕途受挫,郁郁不得志,现实一再残酷无情,内心却始终梦幻不灭,诸多复杂曲折的心情都融进了这短短四句诗中,寄托了自古以来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展示了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
对此诗,倘若不深入分析,必难以窥其堂奥,就如古今中外的一些传世名画,要用放大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一样,读杜甫这首千古绝唱,也必须以崭新的视角,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背景来认真分析,才可以作出较贴切的解读。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也有李白一样的浪漫主义情怀,此诗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照,却以春天的如画风光连轴托出,画面生动,令人赏心悦目,可以怡情悦性,同时又如青橄榄,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然而,“诗无达诂”,古诗的每一个字词可能都包含多层意思,通篇连起来看大多别有深意,从来没有绝对标准的解读版本,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是诗人杜甫的这首《绝句》,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解读,这正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评论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一代大诗人杜甫与李白成为唐代诗歌的双子星座,并不是偶然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下大量诗篇,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这首《绝句》可以说是他写得最好的诗作之一,如今一千二百五十多年过去,仍然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认真品读此诗,黄鹂和鸣,白鹭翩飞,净化心灵的千秋雪和满载希望的万里船仿佛就在眼前,而诗人心忧天下的思想和不与世俗为伍的高洁情怀,却从字里行间透出,如甘冽的山泉涤心滤肺,又如浓郁的清香沁人心脾,让我们终身受益。#品读古诗词#
单选
唐代的诗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的作品?
杜甫李白白居易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