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习性 >> 武士一张变幻莫测的日本面孔澎湃新闻
靠头脑吃饭的知识分子,崇尚的是“百家争鸣”,生怕自己的思想与人雷同。靠身体吃饭的习武之人,相较而言单纯得多,总是愿意符合某一派主流价值观。例如欧洲的骑士精神,崇尚的是基督教的七大美德:诚信、希望、慷慨、正义、勇敢、节制、宽容。关键词是信仰,至于保护妇孺而无可避免招惹的浪漫爱情,那是美德产生的附加值——上帝报答行善的人。
中国的侠客,继承的是墨家的精神。司马迁总结道:“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所言的正义,是儒家眼中的正义,“侠义”与此,往往相悖。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解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大概儒家出知识分子,心眼多,不像墨家出身底层,还保留着实心眼的朴实。随着墨家的灭绝,侠客们栖身江湖,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直到千年之后在施耐庵、金庸等文人的文字中重新“复活”。
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之时,中国已是“儒家天下”。故而日本的武士,与中国的侠客不同,他们虽然实心眼,但信仰的却是儒家价值观。曲亭马琴在《八犬传》中总结的武士精神,是“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八德,整个儿一孔孟之道的翻版。后来,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吸收了义、仁、礼、诚(信)、忠五种,另增勇和名誉,成为了他所总结的武士道精神,大同小异而影响更巨。这大概接近中国朝廷武官、军人战士的职业守则。要知道中国一等一的侠客,向来是“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的。日本武士的品质,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各自首领的不同需要,武士道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谦逊礼貌是武士之道,但有时“骄傲”也是;“忍辱”是武士道,但立马剖腹也是;勇敢是武士道,但“勇于不敢”往往更受推崇。这些矛盾真实存在,正如《菊与刀》的作者指出的:“日本人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故而那些木头木脑的日本武士恪守的美德,随着历史(首领)的各种不同需要而不断花样翻新,他们的面孔也因此而变幻莫测起来。
《平家物语》
日本的武士文学,肇始于镰仓时代的《平家物语》,讲述源、平两大武士集团之间的战争,胜者即是日本武家政权的开创者源赖朝。日本武士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是为了当兵吃粮,他们的最高奋斗目标,是被天皇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当然,不是哪个平民百姓都有机会的,早期的武士一定出身贵族,后来才有乱认干爹者混入)。躬逢其“乱”的做了韩信、卫青,活在太平盛世无贼可讨的成了展昭、黄天霸之流,给人看家护院。《平家物语》的问世,打破了黑齿引眉的傲娇贵族们对文学的垄断。无论是作为胜利者一方的战神源义经,还是留下“人间五十年”典故十六岁初上阵立马就挂了的平敦盛,都受到后世一律的赞美和惋惜。不是战争的胜败,而是热血的灵魂,成为了武士文学的精神支柱。
《平家物语》,[日]佚名著,郑清茂译,译林出版社年2月
《八犬传》
《八犬传》是江户时代小说家曲亭马琴用了28年时间写成的集历史、侠义、神魔于一体的超长篇小说,日本武士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源氏物语》相当于日本的《红楼梦》,那么《八犬传》就相当于日本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了。《八犬传》的背景是日本战国时代,天皇、将军、足利氏、上杉氏、武田氏、长尾氏、北条氏这些豪门在书中陆续登场,甚至一休和尚这样的历史名人也有客串,阵容不输《平家物语》。然而源平之战奠定的是幕府的统治,《八犬传》中的里见家虽是源氏一脉,然而并无实力一统天下,故而故事的侧重点放在了武士们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平家物语》的主人公,以权力的大小定其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八犬传》中的武士,虽然服务于国主,身份地位不高,但却是作品的主人公,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