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形状 >> 鄱阳湖巡护员呵护湿地候鸟国庆假期不打烊
国庆假期,举国欢庆。然而,对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来说,他们责任在身、使命在肩,仍然正常工作在湖区巡护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南迁鄱阳湖的候鸟与湿地安全。用行动谱写着巡护员的铁肩担当: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他们在岗,为祖国母亲庆生!他们用平凡又特别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王小龙在湖区巡护中
10月1日一大早,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巡护员王小龙向湖区进发,开始了每天的巡湖,丈量着保护与监测鄱阳湖候鸟生存环境与生活状况的路线图。驾车、拍照、观测、点数,这是他第35个国庆节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直坚守在岗位默默奉献,呵护着鄱湖越冬候鸟的安全。
今年国庆节,为了让南迁的候鸟“过个好节”,他选择了坚守岗位。王小龙说,“对我而言,逢年过节和工作日没多大差别。”
每年金秋季节,鄱阳湖水落滩出,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草州湿地碧绿一片,鱼虾螺蚌丰富,水草野花飘香,60多万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东北沼泽和西伯利亚荒野的珍禽候鸟飞临鄱阳湖越冬。在能容纳数以百万计珍禽候鸟栖息的广阔水面上,既有无比壮观的“天鹅湖”,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鹤长城”。鄱阳湖是让世界鸟类专家和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而在这最美风景线的背后,就有一群可敬的候鸟守护者,他们用爱心构筑起一条绿色的生命通道,为候鸟护航。
巡护员王小龙,一位母亲湖的赤子,35年的坚守,用真挚的爱呵护着鄱阳湖美丽的生灵,默默奉献出自已的青春和热血。年从武警部队退役后分配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工作。自从踏进保护区那一刻起,他就对鄱阳湖不离不弃,一直守护着鄱阳湖、一直把越冬的白鹤等鸟儿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甚至晚上做梦,梦里都是这些鸟儿。每天天还没亮,王小龙迎着寒风刺骨徒步巡湖,越洲涉水,艰难地行走在湖滩草地上,来记录候鸟鸟儿们的来来往往,保护珍禽候鸟在鄱阳湖安全越冬。巡湖中,口渴了,喝口凉开水;饿了,啃上冰冷的馒头;累了,就在草地上躺一会儿。年9月20日7时许,王小龙在鄱阳湖湖泊巡湖时,不慎摔伤,致左肩上段部肿痛,医院治疗,经医院诊断为:骨拆病(左粉碎性肱骨骨折)。伤势没有完全他出院巡护去了。由于工作繁忙,他骨折钢板拖至年8月才动手术下掉。保护好鄱阳湖、保护好鄱阳湖里的鸟儿都是王小龙义不容辞的职责。他在基层保护站工作至今已30多年了。在坚守湖区一线的35年时间里,他以舍家为湖的精神和不忘初心的执着,守护着鄱阳湖的良好湿地生态,成为远近闻名的候鸟“守护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出令人叹服的精神风貌。王小龙不畏艰苦,不嫌繁杂,经常风餐露宿,带着干粮在鄱阳湖巡湖,忠实呵护珍禽候鸟。为了保护候鸟,他经常是两3个月不进家门,几乎年年的春节等节假日都在湖区与候鸟共同度过。35年如一日守护鄱阳湖,徒步巡湖40多万公里,相当绕地球10周多。
王小龙就是这样,用一位基层普通巡护员真挚的爱呵护着鄱阳湖美丽的生灵,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默默奉献出自已的青春和热血,王小龙先后被评为“鄱阳湖十大环保卫士”“江西最美环保人”和“江西最美的林业人”。
巡护员高翔在观察鸟类
巡护员高翔于年6月出生在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年8月进入鄱阳湖保护区工作。毕业于江西农大园林设计专业的他,对候鸟的认知起初几乎就是一张白纸,但保护生他养他的鄱阳湖,是高翔不变的初心。进入保护区上班的前20多年,由于保护工作任务繁重,高翔每天背着望远镜、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各个湖汊间开展巡查保护,对于如何提升候鸟的业务知识水平,没有过多精力,也缺乏必备的硬件条件。
年7月,高翔回到了他出生地所在站点都昌站上班,单位为站里配备了照相机。在外的游子翱翔回来,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显得尤为可爱,高翔萌发了用相机把所见鸟类都记录下来的想法。他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和观察发现,在都昌区域栖息的水鸟和林鸟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甚至有一些物种在鄱阳湖保护区范围内也很少见。这让他对鸟类识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认真地记录下所见的每一种鸟类。寒来暑往,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总是默默地蹲守在湖边,看看鸟儿们是否安全,有没有什么新的物种发现。期间,他常常被沿湖村庄里的狗追赶,常常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当成小偷、外国间谍甚至盗墓贼。在站里没有公车的情况下,高翔仅凭一辆每次只能跑40公里远的电动车,硬是在7年的时间里,绕着都昌的湖泊,跑下了6万多公里的巡护轨迹,写下了超过20万字的巡护记录,拍摄了6万余张鸟类照片和近26万张工作照,共记录了都昌区域内种水鸟、种林鸟和20余种鸟类的主要生长阶段特征,视频记录了余种鸟。通过自学专业的鸟类图鉴,结合自己拍摄的照片,给都昌范围内的鸟类做了一部属于自己的“花名册”,包含了9万多字的文字介绍和多张精选图片,为鄱阳湖区域的物种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巡湖员舒国雷向游客讲解白鹤知识
“为候鸟守住最后的家园,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吴城保护管理站巡护员舒国雷已在鄱阳湖畔工作近10年,也是这片水域候鸟的“守护者”。多年来,为保护湿地候鸟,他不畏艰险,在鄱阳湖畔奉献着青春和热血。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是舒国雷的工作常态,看着鸟群翻飞如浪,舒国雷觉得一切都值得。“有时候半个月都不能回家一趟,孩子要从墙上看照片才能认出爸爸是哪一个。”舒国雷坦言,自己的孩子现在还小,正是需要陪伴与教育的时候,但忙起来的时候,会照顾不到自己的家人。保护候鸟这件事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现在把候鸟的家园守护好了,也利于子孙后代。”当舒国雷谈起自己这几年的工作,晒得有些黝黑的脸上露出微笑,洋溢着一脸幸福和自豪。他直言,就算是每天巡护候鸟这样的工作也让自己非常具有成就感。
巡护员陶端基(右一)走访慰问湖区特困户
今年60岁的巡护员陶端基曾经是大汊湖站所在村庄的村书记。保护站的人员在湖区巡护遇险,无论多远多晚多忙,陶端基只要接到电话必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应聘成为了一名基层巡护员,这一干就是10年。
陶端基从小与候鸟打交道,熟知湖区地形和多种候鸟习性,加之曾经开过货车、公交车,到站里后便成为了巡护员兼巡护拖拉机的驾驶员。外出巡护时,即便湖区没有道路,老陶凭经验依旧可以驾驶拖拉机到达目的地。由于湖区道路异常颠簸,拖拉机像个气球一样在泥滩上颠簸跳跃,一天下来年轻的站员都颠得腰酸背痛,但老陶却一脸轻松,他说我开了八、九年,每年开拖拉机带着站员下湖巡护六七十次,每次都是早出晚归,现在已经习惯了。湖区泥滩上数不清的深深浅浅的轮胎印记,这些都是他们坐着拖拉机巡护留给鄱阳湖的印记。
巡护工作不仅艰辛,还充满着危险。年12月的一次巡湖中突发意外,车子掉入坑里,致使老陶鼻梁骨骨折,鲜血流了一地。医院缝针休息了才几天,老陶便很快又回到岗位上,鼻梁上多了一块膏药,留一下了一块永久性的疤痕。
老陶是当地人,但他并不怕得罪别人,对于偷鸟毒鸟行为深恶痛绝,只要是违法的他就一定不会包庇隐瞒。他曾经协助破获多起猎杀候鸟的重大案件,作为重大线索的提供人,他还经常被人威胁要将其杀害,但他无怨无悔。他说,鄱阳湖就是我的家,候鸟就和我的家人一样。保护候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要干一辈子,只要还能动,就要干下去。
巡护员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候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年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候鸟守护者们坚守在湖区一线,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些生灵,这片湖。通过长达近30年的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到这里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多,目前保护区的鸟类已从建立之初的种增加到了种,尤其是白鹤,白鹤种群数量从80年代的余只到90年代增长到的-只,现在稳定在-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8%。
30多年过去了,江西鄱阳湖保护区基层保护站点从零发展到11个站,几乎涵盖整个鄱阳湖;保护队伍从最开始的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到现在个正式编制的雄壮规模;巡护手段从最原始的步行巡护到如今车、船、无人机“天空地”立体巡护;工作机制从一个县、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到成立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环湖4市15个县(市、区)凝成一股绳;项目申报从因缺乏人才导致申报屡屡被拒到如今国际、国内大项目纷至沓来;科研工作从缺人缺钱缺设备到如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科研监测数据库、出版了一本本沉甸甸的科研论文集;群众护鸟意识从开始的乱捕滥猎甚至暴力拒法、抗法,到如今各类爱鸟协会、爱鸟人士、义务救助候鸟事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鄱阳湖候鸟
入冬时节,当你走进鄱阳湖,仿佛走进一个鹤的王国、候鸟的乐园,举目四望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候鸟和平共处的风彩艳姿,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和人类的保护。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好象一串珍珠链锁于云水之间,璀璨夺目。远眺像点点白帆在天边飘动,近观似玉雕绣在水中亭亭玉立。它们时而信步倘佯,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引颈了望,时而展翅腾飞。在这万籁惧寂的天水之间,群鸟争鸣,引吭高歌,奏响了世界上任何乐队都无法演奏的交响曲!宏亮的鹤鸣,独压群鸟,连绵不断,恰似合唱队里的领唱,那曲调是那样催人奋发,又是如此令人心醉。看着如此情景,巡护员们会心一笑,他们深知这便是大自然的馈赠。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