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形状 >> 什么是日本枯山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考察时间:9月11日-1日
意动禅发处,砂石起波澜。
什么是日本枯山水
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园林营造手法,简单者以石、砂组成,略微复杂者也不过石、砂、苔、木四物,材料和构成上非常简单,但思想内涵上却十分丰富。
枯山水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干枯”,更追求“枯槁”“侘寂”的审美内核。以极度凝练的形式,以石喻山,以砂喻海,用石、砂、苔、木四物的组合,来象征大千世界,是日本禅宗进行参禅、观想的证道之物。
▲光明院波心庭(现代枯山水,重森三玲)
中国园林与日本枯山水
枯山水形式上,由日本传统的山水庭园发展而来,思想内容上又有禅宗文化的渗透。日本传统的山水庭园主要是受中国汉唐风格的影响,而禅宗呢,又是我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的。
以此来看,枯山水与我国传统园林相似度应该很高才对,但事实绝非如此,枯山水和我国传统园林在风格上、构成形式上和思想内涵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京都弥生寺枯山水
风格上:“万物自生听”与“太空恒寂寥”
日本这片土地地震、海啸频发、山地众多,能够种粮食的耕地比较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所以日本传统观念中,一直有“物之哀思”的情怀在。这种情怀,表现在了枯山水的风格上面。枯山水的“枯”,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没有水的干枯,更具有“枯槁”的审美意境。
▲龙安寺枯山水
与中国园林做对比,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无限生机的轻灵飞扬,是“万物自生听”。而枯山水则不然,它追求的是摒弃生机后,无穷的寂静与空,是“太空恒寂寥”。
▲苏州拙政园(图片来自苏州拙政园官微)
除了日本传统思想中的“物哀”情怀之外,枯山水还受到了禅宗文化中“空”的影响。当枯槁、寂静、摒弃生机之后,时间便会停止,个人的情绪也会消退,“老树白云,一鸟不鸣”。
如《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这是“时间的凝固”“自然的无心”,由此便可以进行禅思了。
形式上:移天缩地与凝想物形
我国最早的园林被称为“囿”,最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通过字形也可以看出来,“囿”是将一片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人狩猎。
到了汉代又出现了“苑”,“苑”跟“囿”相比,增加了可以休憩的宫殿,帝王可以在“苑”里面举行朝贺、接待大臣。最出名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
▲唐代大明宫、太液池意向图
“苑”跟“囿”都是很奢侈的东西。据记载,汉武帝的上林苑种建有昆明池,池上建有三座岛屿,用来象征“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外仙山。整个昆明池有多公顷,汉武帝曾在里面训练海军用以征战。
▲图片来源颐和园微览,周奇文?
唐代大明宫中修有17万方的太液池,宋代华阳宫中有亩的艮岳,这些自不必多说。即使是明清民间的江南园林,也有着几十上百亩的规模,更别提融合了各式园林风格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将整个西湖和江南名胜纳入园中的颐和园。
中国传统园林当得起“豪横”二字,将自然美景、山川风物,纳入自己的园子当中,称得上是“移天缩地揽君怀”。
▲圆明园鸟瞰
而日本园林的命运,说起来就有点跌宕起伏了。日本“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之前,基本没啥成体系、有规模的园林存在。在“飞鸟时代”和“平安时代”这段时期,日本开始派遣遣唐使跟中国学习。
这时的日本主要庭园样式,是依据汉唐体制发展出来的寝殿造园林,规模虽然没法跟我国汉唐园林相比,但也算得上是小有成就了。
▲《源氏物语》中的六条院
“飞鸟”、“奈良”和“平安”时代之后,日本的国运就有点悲惨了。“平安”之后的“镰仓幕府时期”,以天皇为代表的王政贵族一直在跟新兴的武士阶级夺权,期间还受到了元朝军队的入侵,结果是天皇失败了,成了被架空的“吉祥物”。“镰仓幕府”之后的“室町幕府”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了,南北双方各拥立了一个傀儡天皇打来打去。
“镰仓幕府”之后是日本的战国时代,群雄并起争霸。我们所熟悉的“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人物,这个时候日本国内民不聊生,很多失败的浪人跑到中国当海盗,造成了明朝的倭寇之乱。
▲战国末期的三宝院庭园,
后来德川家康统一了整个日本,结束混乱的战国时期,建立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史称“江户时代”。“明治时代”运气比较好,维持了两百多年的统治,直到后来的“黑船事件”,美国的炮舰轰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
对于我国来说,大一统是常态,而日本则是战争与分裂占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有人力和物力去建造“移天缩地”的园林体系,而日本古代大部分时间都是艰难困苦的,体量稍微大一点的园林,就只有上层的贵族和顶层的武士有机会来进行建造了。
▲金阁寺、为室町幕府时期实际掌权者足利义满所建造
日本的枯山水,产生和发展于“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期。此时以天皇为代表的王政贵族被架空了,汉唐规制的寝殿造园林没这么多钱去建造了。而新兴的武士阶级,之前的社会地位不高,绝大部分也没啥钱,加之此时国困民穷,此时的日本需要一种花钱少、品质高、简化的园林体系。
“镰仓幕府”阶段,有过短暂的平和期,暂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遣唐使制度,派遣人员来中国学习。此时的中国刚好在南宋时期,禅宗是当时的显学。随着中日之间的交流,禅宗传入日本。
▲龙安寺枯山水
▲大仙院枯山水▲金刚峰寺枯山水禅宗思想到达日本后,便对日本原有的寝殿造山水庭园的园林体系进行了改造,用宋代绘画中“删拔大要,凝想物形”等理论思想,将山水庭园的园林提炼成简单的点、线、面等元素。
利用京都随处可见的“马鞍石”和附近的“白川砂”搭配以苔藓和简单的植物,用宋画中“平远”、“高远”、”深远“和”留白“等构图方法,将“禅”的思想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枯山水的样式。
▲《烟寺晚钟》牧溪(现藏于日本富山纪念馆)▲《山寺晴岚》玉涧(现藏于日本的山光美术馆)南宋时禅僧牧溪和玉涧的禅画,至今被日本人视为国宝与中国园林相比,第一材料简单、造价低,中国园林要有亭、台、池、榭,花、鸟、鱼、木,而日本枯山水只需要石、砂、苔、木四物就可以构成。
第二尺度小、人工少,中国园林动辄几十上百亩的面积,一个园子需要几代人的添砖加瓦。而日本枯山小的只有几十平方,大的也不过是几百平方,置石、理砂、种苔、移树,一小队人马就可以完成。
在形式上和作用上,中国园林是”移天缩地揽君怀“,在容纳各种自然风光园子里面,步移景异,进行游玩,而日本枯山水则是“删拔大要,凝想物形”,与天地自然对峙,从而进行参禅。
▲大仙院枯山水▲龙源寺枯山水置石与山川岛屿,沙砾与云气湖海,在体量上虽说有云泥之别,但意蕴上却有着相通之处。抛开“小大之辩”,而去提炼出它们共同的形式语言,从而可以将山川云海“缩之千里,呈于尺寸”,“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没有生机的枯槁停止了时间,共同形式语言的凝想超脱了空间。枯山水中的石、砂、苔、木本是寻常之物,剥离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之后,便可以超凡脱俗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大,从而可以掌观山河,与整个天地自然进行对峙。
▲印尼摄影师HengkiKoentjoro
▲印尼摄影师HengkiKoentjoro
内容上:道家的客观唯心主义与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园林更多是受道家的影响,道家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天地自然的“道”,所以讲究与自然天地的“道”进行融合,天人合一。要“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感受自然并以此来进行超脱。
所以说中国园林,更多的是推崇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小中见大,以一当十”,这个“大”跟“十”指的都是自然,人要在园子里面“游”,“游园”就是观照和感受自然。
▲网师园,图片来自游园惊梦
▲网师园,呆呆龙?日本枯山水则是与佛教禅宗的渊源颇深,禅宗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世间一切有为法”不过是“梦幻泡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天地自然是虚妄的,“莫向外求”,自己的心才是世间的根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今日方知我是我”。
所以说,在禅宗看来,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海,都是“空”,都是“梦幻泡影”,“心”才是根本。当自己悟透、超脱之后,石可以是山,砂可以是海,“万物万相本心生,万念化作万物形。一念花开一念落,一切皆由汝心定”。
中国园林讲究人在画中游,在“游”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体会自然。枯山水则不允许人的进入,枯山水模拟山川江河,人在一定距离上与天地自然进行对峙、观想,从而剥离自然、忘记自然。
通过枯山水超越时空的界限,达到禅宗推崇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参禅境界。让自己的心“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即便是“空山无人”,可也“流水花开”,“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就像是日本当代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所说:“庭院好比一面镜子,它将呈现出人的本来面貌。”
由此我们从风格上、形式上和内容上分析了中国园林和日本枯山水的不同,用对比的方法,从中国人的视角,简单介绍了下日本枯山水。接下来,我们便把视角转移到日本,去看下枯山水是如何产生、发展与演进的。
巨石崇拜与山海之恋
石,是枯山水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象。而山海则是枯山水最不可或缺的主题。
▲《阿波鸣门之风景》歌川广重
巨石:神灵下凡的地方
在“飞鸟”、“奈良”和“平安”之前,日本人的原生信仰是万物有灵的神道教。神道教认为自然万物的身上都寓居着神灵,号称“天地神祗八百万”。这些神灵将巨石作为他们下凡显灵的地方,被称为“盘座”。
▲鸟居,神道教中人与神的界限
在“飞鸟时代”之前的日本庭园,不像是中国用来游玩的“苑”、“囿”,它更多的是祭祀作用的环状列石,这些列石不同的搭配组合,有着不同的寓意。其中卧石和立石的组合被称作阴阳石,用来祈祷种族的繁衍、人口的昌盛;三组巨大的山石则被用来祭祀最伟大的创世神等等。
日本人对石头是有着神圣情感的,这种情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枯山水庭园当中。在枯山水中,有些石头不单单是山川的象征,还被视为佛祖的化身,神明的意志。枯山水中的石头有着不可亵渎的神圣性。
传统庭园中的山海意趣
“飞鸟”、“奈良”和“平安”这段时期,日本开始向中国派遣“遣隋使”、“遣唐使”。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日本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园林上的表现,便是日本贵族依据汉唐规制,发展出了寝殿造山水庭园的布局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安”后期也出现了最早的关于“枯山水”概念。
▲东三条殿
寝殿造脱胎于我国汉唐的建筑规制,主殿坐北朝南,东侧的配殿称为“东对”,西侧的殿屋称为“西对”,南为广庭,广庭再南为池沼,池中建岛以拱桥和平桥连接。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将湖泊、溪流、岛屿、筑山、瀑布、植被等元素融合其中。
枯山水一词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的《作庭记》一书,书中记载:“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指的是距离水源和池沼较远的配置石组。此时的枯山水只是寝殿造山水庭院中的点缀而已,还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的造园风格。
▲平安时期画作《早春图》,现藏于京都平等院
简单来看,日本这种山水庭园与汉唐园林“一池三山”的布局手法有相同之处。但日本人将他们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使日本园林表现出了高度凝练性和秩序感,这种凝练性和秩序感一脉相承的传递给了枯山水景观。
凝练性指的是,池沼岛屿对山海意象的概括。日本称大和,原意为多山之地,同时日本又是一个岛国,被海洋环抱。山跟海在日本人看来,就是天地的基本形态,恋山恋海情节,是日本文化中永恒的审美主题。
▲《武陽金沢八勝夜景》歌川广重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砾川雪景》而这种恋山恋海情节又是克制、充满秩序感的。这种秩序感源自于日本对山、海、自然万物的敬畏,它不像是中国园林一样,将池沼湖泊安置在园子中央供人们随时休憩玩耍。而是将它放在了主寝殿的正南方,这个最重要的位置。
不仅如此,还要在主殿和庭园之间设置广庭,拉大与自然山水的距离。使山水庭园会一整天都沐浴在太阳的光辉下,时时供人们进行瞻仰。这种敬畏感和秩序感,传递给枯山水之后,则干脆不允许人的进入,自此来保持山海自然的崇高感。
枯山水的诞生与禅宗的观法
枯山水的真正诞生,是在平安时代之后的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期。此时天皇被武士阶级架空,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由将军建立的幕府进行实际的统治。日本由贵族时代过渡到了武士时代。
兴禅护国
物质生活上,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是很匮乏的年代,镰仓幕府天皇和武士阶级一直在夺权,同时还受到了元朝军队的入侵,室町幕府则干脆南北分裂连统一都没有做到。
镰仓幕府有宽喜大饥荒,室町幕府有宽正大饥荒,都造成了众多百姓的死亡。在当时,即使是武士和公家人都只能一日两餐,混着野菜充饥。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说,华丽的、工程量浩大的寝殿造山水庭园便有点不合时宜了。
▲大和绘代表作《山水屏风》
所以此时提倡“空”、追求简朴生活,刚刚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日本社会的青睐。统治阶级也推崇”士不素养,不足以重国"的理念,将禅宗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相融合,将兴禅护国立为国策。
在园林方面,镰仓幕府时期,禅宗把造园和修禅绑定在一块,用禅宗的观法将传统山水庭园的布局加以简化,从而形成筑山写意式枯山水。室町幕府时期,因为某些军事因素,禅宗又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理念引入庭园的建造和布局,从而形成了平庭写意式枯山水。由此,枯山水真正进化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禅宗的观法
禅宗的修行法门,来源于释迦摩尼的弟子摩诃迦叶。传说释迦摩尼讲法时,沉默不言,拈花而立,众弟子面面相觑,只有摩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颜微笑。
释迦摩尼用“佛心印心”“心心相印”的方式向摩诃迦叶传递了佛法:“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讲究一个“悟”字。
▲菱田春草绘,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京都祗园街道商家的橱窗
达摩是禅宗的创始人,被奉为禅宗初祖。曾面壁九年通过打坐、清净自心的方式来进行参禅,提倡以“无念为宗”。禅宗传入日本后,对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的武士阶级来说有着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方面,禅宗仪式的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门槛不高,对于新兴的武士阶级非常友好;
第二方面,禅宗讲究“心外无物”,生活上艰苦朴素,这与武士的自律、克制思想不谋而合,符合武家文化推崇的简单实用性。
第三方面,禅宗推崇的“空”和“无”的理念,与武士精神中“死的觉悟”高度吻合。两者的融合,可以用来强化武士的意志。
▲达摩祖师与二祖慧可
由此在武士阶级的推动下,禅宗思想广泛传播,甚至镰仓幕府初期还专门颁布了《兴禅护国论》,将禅宗上升为国家意志,用世俗权利扩大其影响力。
筑净土式庭园
莲花、石灯笼、洗手钵
庭园是禅宗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改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禅宗之前的日本佛教庭园,只是在寝殿造山水庭园的基础上,在池沼中种植佛教的圣物:莲花,在庭园中放置象征佛前净火的石灯笼和用来礼佛清净身心的洗手钵等物。
这种园林风格被称作净土式庭园,它虽加入了很多佛教元素在里面,但形式上还是传统的寝殿造山水庭园的结构。
▲本福寺水御堂
▲石灯笼▲洗手钵筑造写意式枯山水
立石僧和以石喻山
禅宗是将庭园和参禅的修行结合到一块儿的,被尊为”七朝帝师“禅宗高僧梦窗疏石曾说,“把庭园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修道者”。禅宗在造园过程中,对于石头造型的把控,尤为重视。当时擅长造园的僧人被称为“石立僧”。
“石立僧”造园有三个特点,第一,在对石组的处理上,不像是写实的传统山水庭园,石立僧更注重石头的单纯、写意和抽象。帝师梦窗疏石,主持建造的西芳寺便只用几块石头,用来表达庭园中的筑山意象。
▲西芳寺枯山水石组,原始项目为龙安寺一般的朴实无华,后因洪水肆虐荒废过一段时间,苔藓覆盖之后,被称为苔寺。
第二,石立僧追求“空寂”的审美感受,几乎不用带有色彩的开花植物。建造庭园的材料上也是能少就少。第三,石立僧讲究“缘起性空”,对原始场地的地貌干预很少,梦窗疏石在西芳寺建设中,即使有高大的乔木已经枯死,也不会重新移植,而是任其衰败。
镰仓幕府时期石立僧的这种造园方式,被称作筑山写意式枯山水。主要表现在,以石筑山和对庭园进行简化写意。在表达了禅宗思想和用来参禅修行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修建庭园的成本。这种枯山水,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有些庭园中还保存有池沼,甚至像西芳寺这样,即使后来生长有很多的苔藓,僧人也弃之不顾,任其生长。
▲西芳寺
平庭写意式枯山水
白川砂和以砂喻海
镰仓幕府之后的室町幕府,因为禅宗和武士阶级的密切关系。很多寺庙都位于军事战略意义上的制高点上,这些制高点因山就势位于高处,缺乏水源。禅宗的用来修行参禅的庭园是刚需,没有水怎么办,所僧人们便根据盆景艺术的启发,以砂喻水,发展出了“无水禅庭"的平庭写意式枯山水。
枯山水所用的砂名为“白川砂”,由环绕京都的比睿山和大文字山的花岗石风化后被白川的河水冲刷而成。白川砂颗粒感强且不均匀,粒径一般为1厘米左右,用白川砂制作的砂纹立体感好,维持时间长。
经过河水冲刷的百川砂更白更软,视觉效果良好,而且百川砂的石英含量比较高,比较亮反射性能更强,在月光下更能呈现出美丽的光晕。
▲大德寺塔头龙源院
以砂喻海,还有着传统神道教的渊源在里面。古时候的日本人,在举行祭祀仪式和迎娶贵客的时候,要在神社和寝殿的前后左右堆一堆白砂,称之为“立砂”。
“立砂”具有神力和咒力,一粒粒白色的砂石仿佛是神的注视一般。将它铺在地上,便营造出了神圣的空间。在京都御所(古代日本的皇室住所)的主殿——紫宸殿之前便铺有大面积的白砂,来增强神圣和肃穆的氛围。
▲京都御所紫宸殿
山水绘画技法的融入
在以石喻山,以砂喻海之后,枯山水便在形式上达到了最简,摆脱了空间的限制。在日本《筑山庭造传》一书中记载,禅僧们还将画论中的远近法和构图法作用到此时枯山水的营造之中,让平庭式枯山水如画轴一般,写意的意味更浓。
宋代山水画构图中有“六远法”:平远、高远、深远、阔远、幽远、迷远。在平庭写意式枯山水的营造当中尤其喜欢用“平远”和“阔远”构图。“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龙安寺的枯山水中,便用了大面积的白川砂当做“留白”,拉大山石之间的距离,“近视如千里之远”。用视觉效果上的“远”,来引导观看者思维上的“空”,令人禅思。
▲京都龙安寺枯山水
▲《潇湘八景图卷》屏风局部(引自《日本美术》)
而在具体的叠石与石组的搭配上面,平庭写意式枯山水,又擅长作用高远和深远的构图。“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枯山水多选突兀的巨石拔地而起,底部只作简单的点苔,或者是白川砂模拟的水波纹,如同绘画当中虚化山脚之法,以此来突显山的陡峭。
虽然只是枯石一座,给人的感觉确实万仞高山倾倒而来。面对枯山水“高远”的石头,“虽远观不离坐外”。
▲龙安寺枯山水中的置石▲高远构图的《溪山行旅图》“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平庭写意式枯山水利用不同置石之间的高低错落,用“山有远近”之法,形成云横秦岭、气断巫峡的空间纵深之感。“天长昆仑小,日久蓬莱深”,深远的视觉效果,如在九天俯瞰群山,
▲宋代郭熙《早春图》由此,禅僧们通过将绘画技法的融入,使枯山水真正脱离了空间的限制,如同写意山水画一般,庭园的营造成为禅僧们自我本心的表现,方寸之间成为心灵停留的精神空间。
在镰仓、室町幕府之后,随着修禅之风的盛行,枯山水也成为日本庭园中最独树一帜的存在,但枯山水的故事并没有完结。
▲当代枯山水足利美术馆
现代枯山水的国际化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启了全面西化的道路,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边缘化、束之高阁了。在以简约、高效、注重功能性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枯山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抛弃在了故纸堆中,仿佛它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重森三玲大德院枯山水
重森三玲,新日式的开创者
抽象绘画与枯山水
重森三玲并非科班出身,但他有着对日本古文化的执着。明治时代,在传统枯山水在受欧美园林的影响下,已经无人问津的时候。重森三玲却走访了座日本的传统庭园,完成了《日本庭园史图鉴》一书,系统介绍了日本的传统庭园,论证了京都庭园的主流——枯山水,使枯山水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重森三玲光明院枯山水
光有理论还不够,重森三玲还致力于传统枯山水的现代化革新,他遍访名师最终将现代主义艺术中抽象派祖师康定斯基的很多图像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到枯山水的创作之中。使传统枯山水园林重新展现出了新的生机。
▲东福寺本坊八相庭▲康定斯基抽象画▲康定斯基《构成者8号》
我们知道,枯山水是日本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参禅证道之物,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跟抽象主义通过线条色块来阐述的情感与思绪的方法论,有着相通之处。
在重森三玲的新日式枯山水当中,往往会增加地形的起伏感,并通过刻意搭配的石组,来强化枯山水中的线条与色块的冲击感。让整个场景中的高与低、软与硬、不同颜色之间发生冲撞,使本来安静的枯山水具有了运动感,由此画面便具有了情绪化的表达。
重森三玲创新后的枯山水,虽然在形式上,看起来跟原始的枯山水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在思想内涵上仍是最简单的空和无尽内涵的表达。重森三玲的创新手法被称作“永远的现代”,这些新元素,虽说已经是一个世纪之前的创新,但我们现在依旧可以感受到它的生机与活力。
枡野俊明,写景与写意的结合
当代景观设计手法下的禅意表达
当代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玉川大学农学部的科班出身、设计学科的教授,同时也是一名禅僧、建功寺第18代主持。枯山水是他参禅悟道的主要手段,而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则是禅意的变达方式。
▲枡野俊明瀑松庭
不同于传统“石、砂、苔、木”的枯山水,枡野俊明的枯山水可以有色彩丰富的乔木与灌木,很多庭园也可以允许人进入,甚至有的枯山水还带有水景。他的作品依据原始地块的场所精神,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枡野俊明悠久苑他认为,庭院好比一面镜子,它将呈现出人的本来面貌。虽是当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但呈现出来的画面,却依旧是禅意的表达。在庭园的营造中,既是现实意义上的写景,又是修禅层面的写意。
用现实手法上的景观园林手法将精神上的禅意物化出来,由此使枯山水打破了次元壁,走向了世界,实现了国际化。
▲枡野俊明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日本作为中国的学生,最精彩之处便是学到了中华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就如同枯山水一般,它样样东西都是学你,但加入自己民族性之后,偏偏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日式审美形式。当西方的现代主义,以居高临下之势闯进了古老东方世界的大门,传统枯山水却可以立身传统,形剪当代,容纳其共通的部分,以现代的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
[新书上线]
新微设计“大美系列”设计丛书之
私家小院·第三部
40个优秀庭园设计禅意花园、中式花园、现代风格花园、自然式花园点击下方图片订购该图书
▼
[楼盘考察推荐]
杭州8大精品楼盘考察活动中式合院+叠拼+平层+洋房+高层9月11日-9月1日名额有限,满员即止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活动详情温馨提示:本次考察活动时间9月11日-9月1号,名额有限,感兴趣的朋友请及时联系张老师报名。
好书推荐]
新微设计1本“大美系列”设计丛书
室内+建筑+景观+民宿+酒店+庭院
[一套不错的全领域设计丛书]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
由新微设计策划出版,每一本图书各具特色,围绕着“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逐层展开,从建筑、景观、室内等不同的设计角度,阐述着当代人一直所探寻的居住理想,是一套不错的全领域设计丛书。欢迎大家参与支持,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GHDA环球人居设计大奖01-0年度GlobalHabitatDesignAwards建筑+景观+室内+文旅+民宿酒店申
报
开
启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大奖详情▼▼▼
01-0年度GHDA环球人居设计大奖申报开启,请各参赛意向单位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提交申报材料。
给大家推荐一个超棒的景观号景观派
新锐景观设计平台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