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恩浩上海老底子
与麻雀为邻
陈恩浩
那天,我在供职的大学的学生食堂用餐,有十多只麻雀叽叽喳喳,像是唱着迎宾曲,使人感受到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用餐者与其“和平共处”,没人去惊扰它们。我静静地坐在不远处注视:那一双双小眼睛,镶嵌在小巧精致的脸颊。它们好奇有神地左顾右盼,时而在地上、餐桌上跳跃着,时而穿梭于学生中间。
我生在城市,小时候也能天天能见着麻雀跳来跳去,能见着喜鹊登枝,寒鸦成阵,一春一秋还有大雁横空。但我没掏过鸟窝,捕过麻雀,也从来没留心过花鸟世界里的喜怒哀乐。记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自己的一篇随笔中曾写过麻雀。为了保护幼雀,那麻雀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与比自己高大几倍的猎狗怒目相对,在猎狗的狂吠恐吓下毫不退缩。从此,一个高大无私的母爱形象在我心中栩栩如生。
俗语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见麻雀真确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小动物。然而,就是这样的弱小生灵,五十多年前,几乎被人当作洪水猛兽。
“不让麻雀落地,落树枝上、房檐上也不行,累死那些个糟蹋粮食的小兔崽子!”动员令一下,一场前无古人,轰轰烈烈的全民“人雀大战”开始了。刚读初中的我,手拿破脸盆和竹竿,也跟着加入了战斗的队伍。连续几天的敲击声、呼喊声,竟然发生了巨大的威力,吓得一群群麻雀东窜西躲,累得耗尽力气,纷纷坠落,成了人们的“战利品”。看到那些抽搐待毙的小动物,年幼无知的我没有足够的同情,也不知身边的成年人是何感想。
如此大规模的围歼战,不仅麻雀成了惊弓之鸟,还连累了其它飞禽,纷纷坠地就擒,其战果自然是辉煌的,仅摘录当时的一则报导为例:
上海不分老人孩子,不论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全都投入战斗。人们使用了各种武器,竹竿、红旗、鞭炮、石子、弹弓、锣鼓、喇叭筒、洗脸盆、气枪、假人、草人。一时间,红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且看“战绩”,两次共停产5天、灭雀只,砸雀蛋枚。雀、蛋合起来接近万了。”
据估算,当时中国的22亿只麻雀几乎被“一网打尽”。有位英国经济学家说:“七亿中国人费尽力气打麻雀丧失的生产价值,足够全世界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麻雀们饱饱地吃上九亿年!”
古语道:雀,短尾小鸟,栖宿檐瓦之间,驯近阶除之间,如宾客然,故曰瓦雀、宾雀,称之宾雀也。麻雀与人类为邻,已经和谐相处数万年。对于对麻雀来说,人类巨大万能如上帝,又何苦和这小小鸟儿过不去呢?麻雀亦食小虫,且衔喂雏,孜孜不倦。天下食粮也有麻雀的份儿,厚道一点也不为过,人家不就是在田里拾点稻麦穗果腹嘛!好在麻雀如蚂蚁众多,也未必能剿尽杀绝的,呵呵,麻雀数量恐怕比人口总数还大呢。
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可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鸟,当其他鸟儿惊飞而起,远赴云端时,麻雀只是扑棱小翅转个圈,过几秒钟仍然落定在我们身边,或者在树杈上栖息一会儿,又返回地面。麻雀究竟爱不爱人类,这无从知晓,但它们与人类为邻,那可是确确实实。即便人类不公,甚至于残忍,但它们还是喜欢与人类作邻居。
麻雀虽未被标明益鸟,但一些生物学家将其解剖研究后早就证明了它“不是害鸟”。对整个生物群来说,它们是“链条”的一个环节。它们小小的身体需要不多,叫声却清脆悦耳,如果我们难以常见夜莺,那么为何不把麻雀当作大自然赏赐的礼物呢?鸟叫胜过钟声、风铃嘛!
(本文原载年8月24日《嘉定报》)
来源:陈恩浩先生赐稿分享!
陈恩浩先生热文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与麻雀为邻(作者:陈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