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形状 >> 好山好水好日子和平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
老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虽然每个村庄从外观上看大致相同,但每个村庄背后都蕴含着各不相同的地理和人文,由此造就了不同的乡村生活。
过去,由于被深山阻隔,加之没有叫得响的特色产业,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南部57公里的向阳乡和平村几乎不为外人所熟知。近年来,和平村农民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手工艺传统优势,打造别具特色的农家饭店,拓展开发剪纸、根雕等传统手工艺项目,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让村民过上了如诗如画般的富裕宁静生活。
3月4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年大戏,由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和平村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汇演在村委会如期上演。活动中,村民自编自演的快板、二胡独奏等节目,展示了农民过上富裕生活后的新年新气象和新面貌。
别致山水景观
让农家饭店火起来
早春三月,冰雪渐融,河水叮咚,百鸟鸣唱,一派万物复苏的景象。“再过一个月枫林谷景区又要营业了,我们得提前修缮院子,迎接新游客。”和平村金水湾饭店老板郎庆波边说边整理自家院落。
古之成大事者,必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用在农家乐“和平人家”的老板杨殿忠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此前,杨殿忠一家固守在村庄里,依靠种田和打零工勉强度日。“那会儿留在村里的人都受穷,因为俺们村没有多少水田,进城一个来回也要六七个小时,有好东西也卖不出去。”杨殿忠感慨地说。就在他准备外出打工时,一件激动人心的好事情悄然而至,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穷困命运。
年,枫林谷景区正式对外营业,凭借“森林氧吧”、“洗肺圣地”等天然优势,逐渐被众多省内外游客所熟知。这让头脑灵活的村民们发现了商机,杨殿忠就是其中一员。杨殿忠和乡亲们一道跟随乡党委、政府组织的学习队伍外出学习农家乐经营和管理经验。学成归来后,他们就直接在自家院子门口挂上牌匾,踏上了农家乐的经营之路。
热气腾腾的农家饭菜、舒适解乏的大火炕,加之淳朴热情的村民和枫林谷的秀丽风光,恰好迎合需要放松紧张神经、舒展疲乏身体的都市人心理,因此,农家乐便如星火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特色农家饭店
摘掉农民“穷帽子”
在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中,向阳乡党委、政府觉察到,农家乐产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单是依靠农家饭菜是不行的。对此,该村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突出满族风格,粉刷红黄色调乡间墙壁。建成垃圾中转站后,该村又组织农家乐经营者开辟出新的停车场,新修公路13.6公里,以缓解各个节假日期间的交通压力。同时,引导农民在自家布置红灯笼、红辣椒等醒目装饰品;开发满族八大碗等满族特色菜品;鼓励农民自主投资兴建小型景区和民宿。
春天已至,阵阵春风吹得村民家房檐下的大红灯笼左右摇晃,村子里的年味儿还未散去。“大家听说这附近还有免费游玩的景点后,都纷纷来到俺们家里住宿、吃饭,最多一天达到多人。”金水湾饭店老板郎庆波笑着说。年,他和村民杨殿忠投资合建了鹿鸣谷景点,5年间,众多游客在那里留下了游玩的足迹。
为依托农家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该村还鼓励村民将采到的山野菜、中草药和手工艺品等拿到农家饭店销售,从而形成集农家传统住宿、农家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三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经济体,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旅游内涵,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俺们全村的农家乐已成功发展至32户,旅游旺季从业人员达到余人,实现经济收入余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刘佰红自豪地说。
“游客多的时候俺们就去帮忙,我当向导,我老伴儿在农家乐帮忙洗菜做饭,俺们俩一天最多能挣多块钱。等游客走了,俺们再去收地,这样两不耽误。”中午时分,坐在家中和老乡一起拉二胡的村民刘元宝笑着说。
传统手工艺
为沉寂的村庄“注活水”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手工窗花、根雕和刺绣等技艺成为备受大家推崇的新时尚,为一些热爱手工制作的村民提供了机遇。
午间,阳光暖人,走进和平村村民田文兰家,只见她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手中小巧的剪刀在折叠的红纸上游走,一会儿工夫,一张红纸上就呈现出一幅精美绝伦、惟妙惟肖的图案。“向阳乡是板栗之乡,这就是这张窗花的灵感来源。”田文兰自豪地说。
经过40多年的认真学习和潜心研究,田文兰在剪纸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幼时,田文兰就酷爱剪纸,但那时在农村,种地才是主业,剪纸再好也不过是一种消遣而已。随着村里农家乐和现代网络通讯的兴起,田文兰把自己的作品摆在农家乐里或者在直播平台上销售,“胖孩儿”、“大鱼”和“花鸟”等充满农家田园风情的传统剪纸和“全家福”、“美丽桓仁”等创意剪纸很快便受到众多客户的青睐。
剪纸事业渐入佳境后,田文兰就开始把自己的剪纸技能教授给身边的姐妹们,让她们跟随自己将剪纸事业共同发展起来。久而久之,这一剪纸队伍的力量逐渐壮大,好像一股“活水”,为这个小村庄注入了活力。“去年冬天,只要一有空,大伙儿就坐在一起剪窗花,不仅能学到手艺,还能赚点儿小钱儿。”村民王俊香笑着说。另一位颇有名气的根雕艺人王选平也有着和田文兰相似的经历,现在他每天都很忙碌,“根雕是一个特别费时间和精力的活儿,眼下枫林谷景区要开业了,我得提前准备好要销售的作品,忙得一刻也不能休息。”正在忙着雕刻根雕的王选平说。
据了解,如今在和平村,像田文兰、王选平、杨殿库这样精通手工艺品制作的农民共有20余人,他们的根雕、刺绣和版画等手工艺品不仅为自己增加了经济收入,还为该村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本报记者肖乙瑾
原标题:《好山好水好日子——和平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文旅产业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