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形状 >> 牺牲女人换来的和平,注定长久不了
Summary
国与国之间,利益高于一切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和亲,只是一块遮羞布
公元前年,匈奴人大举兴兵入侵大汉边境。
意识到北方威胁的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北上攻打匈奴,准备给予匈奴人重创,彻底解决外患。
此时的刘邦刚统一中原,正是志得意满之时,对于刚统一北方草原的这个邻居,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军开拔至前线后,汉军连战连捷,以为匈奴人不堪一击,不料这正是冒顿的诱敌之计。当刘邦带着少量精锐轻敌冒进时,被同样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刘邦被围七天七夜之久,与外界消息隔绝,粮草将尽。危在旦夕之际,汉高祖刘邦用陈平的秘计,使得冒顿主动解围一角,放刘邦率军突围而出。史称白登之围。
汉匈首战以汉王朝的失利而告终。
白登之围后,双方开始重新审视对手。
战争前,冒顿以为刚经历内乱的中原肯定虚的很,而匈奴则已经完成了草原的势力整合,力量空前强大,可以一战而下,于是冒顿举倾国之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首战更是逼降边境诸侯韩王信。
而刘邦对匈奴的印象,还停留在战国时期被中原各国按在地上摩擦的胡人,当时天下尚未一统,每个诸侯国的边境部队就能打得胡人哭爹喊娘:燕国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赵国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秦国蒙恬,北逐匈奴,北徙十余年。这次汉王朝统一中原,刘邦举全国之力,携三十万精兵前来,准备彻底解决边境之患。
两位站在同时代之巅的枭雄,不约而同地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拿下对手。
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是令双方都大跌眼镜...
冒顿难以置信,这是刚结束内乱,实力不济的中原人吗?四十万精锐围攻先头部队几万人七天七夜,硬是没啃下来。这是个强大的对手,像一击灭东胡那样灭掉汉王朝,是办不到的,得从长计议。
刘邦心中的震撼一点也不比冒顿少,这是被中原摁在地上摩擦的胡人?历史故事害死人啊,随便痛打胡人的时代过去了,几十万骑兵部队,这震天的气势,吓死个人,幸亏被围在白登山上,占据地势之利,要是在平原上,估计早被踏成肉泥了。今时不同往日,胡人也鸟枪换炮了,急切间怕是难以取胜,得回去重新合计对策。
得益于陈平的秘计,白登之围解除后,刘邦班师回朝,冒顿也撤回大草原。
史书记载,“其其计秘,世莫得闻”。到底是什么秘计,如此隐晦不能对人言呢?我们后面再分析。
汉高祖刘邦罢兵回京后,立即召开汉朝创始团队会议,会议主题是评估匈奴人的实力。
经过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
第一,匈奴兵力强大。
冒顿单于已完成了北方草原上几乎全部的势力整合,麾下总人口在二百万左右。可别看匈奴总人数不多,和中原人不一样,匈奴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没有不习骑射的,“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正常四口可出一精骑,极限情况下可能会更多。换言之,匈奴拥有骑兵五十多万。
第二,匈奴部队机动力强。
与汉朝以步兵为主的部队不同,匈奴一水全是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阵步兵,那是有碾压式的优势:
当骑兵正面冲锋而来,就好比现代一辆轿车以码的速度朝你怼过来,你想象一下那感觉,稍微意志不坚定的人,瞬间就崩溃了;如果步兵排好方阵,骑兵正面冲不下来,他马上可以调整策略,绕着你的方阵骑射,等你的方阵乱了再冲阵;如果骑兵还打不赢,他飞驰而去,跑了,你两条腿肯定追不上,等你懈怠了,他又呼啸而来,再来一轮冲锋、骑射。
简单来说,骑兵对阵步兵,如果骑兵打赢了,步兵的命运基本上是被全歼;如果步兵打赢了,骑兵上马就跑,步兵追不上,只能是小胜。
同时,骑兵还有巨大的战略投放优势:正常步兵日行50公里,精兵了不起公里,骑兵如果轻装上阵,轻骑日行-0公里也是有可能的,这样骑兵就可以在局部地区迅速形成优势兵力,吃掉该地区步兵,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另外,骑兵还可以利用其无与伦比的机动性,不停地突袭步兵的补给线,让你不战自溃。
第三,匈奴人居无定所,难以歼灭。
不同于农耕文明,汉人都修建城池,种植粮食,匈奴人居无定所,逐水而居,靠放牧牛羊为生。匈奴人随身携带牛羊,到处转牧,出兵从来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
相比之下,汉朝人口众多,技艺先进。
不过呢,部队以步兵为主,强项是正面攻坚,攻城拔寨,面对以骑兵为主居无定所的匈奴,完全使不上力。步兵对骑兵不占优势,说起正面攻坚,匈奴人压根就没有城池居所让你攻坚。
刘邦这边正开着匈奴实力研讨大会,北边的匈奴又开始不断寇边掠夺,这让刘邦非常闹心。
现在天下刚定,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国内经济民生。之前白登之战,刘邦战前判断失误,以举国之兵想一战解决外患,最终落得惨淡收场,差点把自己都交待了。
焦虑的刘邦又问计刘敬,就是上回劝阻刘邦攻打匈奴,而被封为关内侯的这哥么。
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连年战火搞得异常疲惫,我们也评估了匈奴人的实力,匈奴怕是不能以武力降服的。冒顿杀父自立,凭武力灭东胡走月氏,称霸草原,跟这样的人讲仁义道德是没用的。我有一计可以令汉匈双方长治久安,不过就怕陛下做不到。”
刘邦很奇怪,“为什么会觉得我做不到?你但说无妨!”
刘敬说,“陛下如果能把您和皇后生的长公主嫁给冒顿,并给他送上厚礼,他知道这是大汉皇帝皇后的公主,还送来丰厚陪嫁,他一定会把长公主作为正妻,生的儿子必然立为太子。
陛下以汉朝每年结余的物资产出赠送匈奴,同时派能言善辩之人以礼节来教化他。冒顿在位时,匈奴单于是您的女婿,他死后,匈奴新一任单于是您的外孙。
从未听说有外孙与姥爷兵戈想见的。咱们不用出动大军便可让匈奴人逐渐臣服。
如果陛下不能派长公主去,而让宗室女子或是宫女假冒公主,冒顿知道后怕是不肯尊敬亲近她,这样效果就差了。”
这就是汉朝著名的和亲政策,刘邦深以为然,当场给刘敬点了个赞,表示很赞同。
大臣中,也有人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堂堂华夏正统,岂能送公主给蛮夷,把国家的和平寄托在送女人送礼上,岂不让后世耻笑。刘邦不听。
吕后知道后,日夜啼哭,不愿女儿远嫁匈奴。于是刘邦另择宗室之女代替长公主,并派刘敬赴匈奴去结和亲之约。
史料记载,“是时匈奴以汉将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自此,和亲送礼成为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基本政策。
汉高祖之后,吕后、文帝景帝,一直到汉武帝即位之初,都采用这个政策。后来马邑之围被匈奴发觉,匈奴人拒绝和亲,汉匈双方明面上进入战争状态。
后来这位宗室之女有没有生儿子,未见记载,不得而知。反正历史上从未有汉女生的儿子被列为匈奴太子。
宗室之女代替长公主,也没有记载说冒顿有意见!冒顿关心的是“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其他的冒顿不在乎。
再说,如果因为冒顿成了刘邦的女婿,或者后代单于成了高祖外孙,就能两国相亲相爱,不再起纷争,别说我们现代人不信,估计当时也没人信。
冒顿鸣镝弑父夺得的王位,怎么可能念老丈人的情分。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而逃之时,为了逃命,一狠心把儿女都推下车,要不是夏侯婴坚持拉回来,儿女得双双死在战场上。这两位狠人,是绝不会因小小私情而影响国家重大决策的。
国与国之间,利益高于一切,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和亲,只是一块遮羞布!
借着和亲的名义,汉王朝定期送钱粮给匈奴人,短期地获得表面上的和平。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陈平的秘计,大概就是承诺定期送钱送礼了。
那么和亲送礼,真的带来和平吗?
和亲后,汉匈之间并没有建立长期和平,只是在当时“冒顿乃少止”。匈奴很快又故态复萌,不断入寇边境。
与汉朝一样的是,匈奴人的对汉政策也长期不变,他们是一边接受和亲,接受岁奉礼物,一边仍不断寇边掠夺。汉朝的和亲送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资敌之举。
不过白登之围后,基于对汉朝实力的忌惮,匈奴人也未再进行大规模入侵。
与其说是和亲政策使得汉匈之间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还不如说是白登之战,让双方都认识到了对方的强大,而都有所克制。
靠和亲送女人换来的和平,注定长久不了!真正的和平在于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
高祖、吕后之后,文帝景帝对内相继均采用无为而治的国策,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社会得到了恢复,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将登场,真正荡气回肠的汉匈战争就要打响了。
我们下一期拭目以待。
汉匈之战系列▼
鸣镝弑父,妻群母!一代狠人冒顿单于的上位路~
冒顿不寻常的统一草原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汉高祖的耻辱之战:白登之围!身陷重围,险被活捉!
━━━━━※独行侠yzx:80后自媒体人,历史文化爱好者※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可转载,侵权必究。
※配图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