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散记
铁道兵第4师20团王甫亚
在前几年的初冬时节,我有幸随考察团赴桂林考察学习。在撰写桂林市“两江四湖”和阳朔西街等规划建设项目的考察报告之余,桂林的山水名胜,壮、瑶、苗、侗的风俗民情,常萦绕在脑海,久久挥之不去,随散记于后。
观龙脊梯田
在桂林市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当我们考察团的汽车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进入山口时,一幅巨大的龙脊梯田宣传画映入眼帘,画上的标语是“山是龙的脊,田是登天的梯”,这是当地居民对龙脊梯田的真实描绘。
龙脊梯田规模之大,实属罕见。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如链似带,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宏,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近余年的历史。她是壮、瑶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她是大地的乐章。在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在认识自然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龙脊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两大著名景观。景色秀美飘逸,气势磅礴,直上云端。我们沿着山寨间的石阶迂迴攀缘,登上龙脊山之巅,虽然汗流浃背,但也有胜利者的快感。放眼望去,“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尽收眼底,极目远眺,龙脊梯田内外山青水秀,瀑布成群,令人流连忘返,不禁感慨。
与瑶妹对歌
瑶寨位于进出龙脊梯田景区必经之路上。村寨背靠龙脊山,面朝金江河,居住着瑶族的一个分支——红瑶。我们也下车游览一番,观赏“天下第一长发村”——红瑶女子表演梳头,领略瑶寨风情。
进入寨门,阿哥、阿弟们敲锣打鼓、吹着唢呐,阿嫂、阿妹们唱着山歌,将我们迎进山寨。红瑶女子身穿粉红色上衣,黑色折裙,是个有蓄留长发的民俗。在瑶寨,头发能垂到地上的妇女到处都有,但黄洛瑶寨则以全寨妇女长发的阵容独领风骚,曾获得“吉尼斯集体长发之最”的称号。
走进瑶寨,这里房屋多为2—3层,木制结构,灰瓦坡顶。一楼为牛舍、鸡舍,二楼为父母、兄嫂的寝室,三楼为姑娘阿妹的居室。这里的主人热情好客,将我们引领到二楼。二楼有厨房和客厅,我们在客厅落座后,主人们向我们献上了粉肠油茶,据说这是接待贵客的标准。待我们喝完后,阿嫂、阿妹们便开始表演歌舞、梳头。同时邀请我们中间戴眼镜、有学问的帅哥为她们系腰带,这也是当地的一个风俗,据说这样可以为她们带来好运。瑶妹的腰带足有一丈多长,需在腰中围上五六圈才能完成。可这位戴眼镜的阿哥实在是招架不住,不得不中途退场。在瑶妹的一再坚持和大家的鼎力推荐下,我与瑶妹对起了山歌:“阿哥、阿妹情谊长,就像那流水日夜淌……”,直引得满堂欢声笑语。
离别时,阿哥、阿弟们又敲锣打鼓、吹着唢呐,阿嫂、阿妹们唱着山歌,将我们送出山寨,并献上自家酿的清纯美酒,欢迎我们再来瑶寨。
看寨主、寨花民族歌舞
在桂林市龙胜县城西勒黄小三峡之中,坐落着闻名中外的银水侗寨。这里青山盈秀,碧波荡漾。伸展的山麓笔直陡峭,曲径通幽,山势峻拔。林木葱郁的峡谷中两条瀑布飞流直下,波光耀眼,远望似银链,故称为“银水侗寨”。
走过风雨桥,我们的脚下也自然地跨上了一个山间平台。平台的两侧竖立着两个巨大的竹制芦笙标记,按照侗家的习俗,“芦笙声中无悲歌”,这是民族歌舞表演的地方,我们依次坐在观众席上欣赏歌舞。
侗族人确也是能歌善舞,曲调之幽雅,音色之甜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最有趣的还是听代世袭寨主吴金敏的山寨介绍,为我们主持节目。20位姑娘、小伙们以天为幕,以泉为伴奏,用清脆的歌声为大家演唱了吴金敏创作的侗族情歌《我的吊脚楼》、《阿妹开门》和《蝉之歌》。观众席上掌声、赞许声此起彼伏。
“好听吗?”“还想听吗?”这是寨主兼主持人吴金敏在表演过程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每一次询问,都带着急于被认可的渴望。据他介绍,《我的吊脚楼》是根据其真实的故事编写的,抒发的是初恋的怀念和对亡故女友的眷恋,缠绵悱恻,催人泪下。而《阿妹开门》则是侗家男女婚恋的真实记录,诙谐活泼,却又情真意切。《蝉之歌》则是模仿蝉的声音创作的歌曲,具有浓厚的侗族特色。我们说“没听懂”。吴金敏又用汉语为我们唱起侗族大歌的代表作《蝉之歌》――“听啊,听啊,听我唱支蝉之歌,练练……;蝉儿在哪,蝉儿在侗家人的心上∕练练……。”将大歌“众低独高”多声部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天籁之音,自然、深情而流畅,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这时,寨主推荐寨花为我们献歌。据吴金敏介绍,寨花要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父母双全、家庭和睦,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姑娘担任。寨中喜庆之事,都由寨花主持。寨花的歌虽然动听,声情并茂,委婉而动听,但我们仍是一句没听懂。
寨主吴金敏阅历丰富,不仅多才多艺,而且相当有见地。这个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传奇人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政协委员,他把“寨主”称作文化,要我们不要称他为“山大王”。这位侗族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把创作看作是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异珍奇葩带出了深山大峒,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原文化部长孙家正的称赞。璀灿的侗家文化让世人大开眼界。
游象鼻山·藏酒洞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此次,我们也一睹其风采。
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自古以来,桂林酒坊将酒藏于象鼻山岩洞。当我们步入象山酒窖内,浓浓的酒香浸人心脾。一口口陶瓷大缸盛满酒密封存放于此,还有不少酒坛装着“私人订制酒”。在这个近三千平方米的酒窖内,贮藏着特酿的桂林“三花酒”数千吨,洞内常年恒温20摄氏度,湿度适宜。“闻着酒香,人也快醉了。”作为“桂林三宝”之一,三花酒也被誉为“桂林茅台”,取“漓水花,禾稻花,芳草花,三花香天下”之意。在当地,“打壶年酒过大年”的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形成了桂林独特的酒文化。我们当晚便品尝了这个佳酿,“酒不醉人人自醉”,也有几人直喝的迷迷糊糊的了。
赏“两江四湖”
桂林“两江四湖”,是我们本次考察的重点。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龙湖(含铁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环城水系全长7.33公里,水面面积38.59万平方米。该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间(-年),当时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纵横,游人如织,兴盛一时。因年代久远,一些湖塘已经被填没。
为了再现当年桂林“水城”的繁荣景象,并恢复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览景象,年,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桂林市环城水系的构想,把桂林市中心区的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贯通,即“两江四湖”工程。该工程自年正式启动,历时3年,至年,“两江四湖”工程竣工并正式通航。南宋著名诗词家刘克庄咏叹桂林“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梦想,从此成为现实。
“两江四湖”工程,是桂林市的大型环保工程、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型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桂林市通过“两江四湖”等景区建设,以及文物古迹的恢复、挖掘、整理和修缮,使桂林中心城区优美的自然山水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互辉映;使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该工程也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调整了城市的功能和格局。从根本上改善了桂林市的生态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开拓了市中心旅游的新格局,传承、弘扬了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城市的档次与品位。我们临沂市主城区有8条河流纵横穿过,因此,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对临沂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游阳朔西街
阳朔西街,是桂林市阳朔县的一条步行街,也是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之一。位于阳朔古镇中心,宽约8米,长近米,略呈东西走向,东到滨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间与县前街、城中路交汇。历经多年历史,是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也是阳朔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明城墙、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纪念馆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皆较完整。曾是孙中山先生演讲的地方,艺术大师徐悲鸿也曾居于此,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曾在此留下足迹。
西街大理石路面,呈弯曲的S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浓厚。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白粉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西街的建筑大都是七八十年前的老房子,也有一些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历史比较久远。西街的街道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块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也颇有历史韵味。年经初步改造,建成了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年到年,阳朔县又完成了保护性整治,使整条街道建筑凸显出“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木门窗、吊阳台”式的桂北民居特色;与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街,颇具民族特色。
西街中西文化合璧,历史文化厚重,民族文化淳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有的在西街成婚、开店,使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规模庞大的“外语角”。西街的规划建设经验对于我们临沂市恢复古街道和历史街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观《印象刘三姐》
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12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石成仙。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
年代,刘三姐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刘三姐的歌声,国民耳熟能详。本世纪初,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指导,将刘三姐的故事改编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在漓江山水剧场,我们观看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传唱着最久远的民族山歌。在方圆两公里的阳朔书童山段漓江水域,12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化为中心的舞台,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然的感受。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似在仙宫,如入梦境……演出利用晴、烟、雨、雾、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气候,创造出无穷的神奇魅力。
《印象刘三姐》演员阵容强大,由多名经过特殊训练的演员组成。演出服装多姿多彩,根据各不同的场景选用了壮、瑶、苗、侗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音乐、舞美、灯光、服装设计,都是中国和世界一流。在这里,所有参与者都把自己融入了山水,成为山水的灵魂。她是绿色的、安抚的,是自然的洗礼,是人性的回归。我们在看演出的同时,也在看漓江人的生活。演出结束后,随行的同行张永胜先生即席赋诗一首,在此特借用之:“南国阳朔一古城,山清水秀漓江情,梦里三姐多映象,我唱山歌与谁应……。”
年10月21日改写于临沂
注:本文未经作者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
*
责编:严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