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鸟

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

发布时间:2023/1/19 11:00:21   

导语: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汉字真的是充满了魅力,一笔一划书写人生,方正的文字彰显着民族的气节,这是智慧的结晶,每个汉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规定的笔画就像是人生的准则一样,不能逾越,多一笔或者少一笔都会让意思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记得上小学时期,老师们为了让我们懂得写字的时候不能缺斤少两和画蛇添足,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厂家在给乌鲁木齐的某家公司制作东西,这笔生意厂家很重视,前期的工序都非常精细,但是到最后的包装环节,他懈怠了,认为马上就大功告成了,然而现实好好给他上了一课,他将“乌鲁木齐”印刷成了“鸟”鲁木齐,最终对方拒绝签收,这一单他赔惨了,并且对他们公司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其实这样的故事并不在少数,相传在汉朝时期,就出过这样一次事。

天心取米

在汉朝建立的初期,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盛,刘邦当时想要征讨匈奴,结果自己差点回不来,要不是后面有文景之治,汉武帝征讨匈奴的时候也没有那么舒服。

汉朝前期的弱势让匈奴十分开心,因为这样他们在汉朝的疆域中为非作歹,汉朝也管不了他们,最终汉朝为了平息匈奴的骚扰,只能和亲的方式换取和平,但是这样的和平注定是不长久的。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空前强盛,而匈奴见此情景便想获取更大的利益,出于谨慎他们先向汉朝下达了一封战书,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却充分的展现了匈奴的祸心!

匈奴送来的战书为“天心取米”,不过当这封战书送到汉武帝刘彻面前的时候,汉廷众人有些懵,不清楚匈奴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为了不让面子丢到匈奴去,汉武帝张榜招贤让人破解这个谜题。

没想到的是,让群臣都束手无策“战书”,被一个小吏破解了!这人名叫何塘,是名修撰官,他解释道:这“天”乃为汉廷是“天朝”;而“心”指的是汉朝统治的领地;而“米”则是当今皇上;这“天心取米”的含义十分明显,他们想要消灭汉廷,取代汉武帝的意思。

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想要对匈奴出兵,但是在这之前他们要回一封战书,不然有失风范,何塘听后表示这事情简单,只需要将这几个字各添上一笔,就能原封不动的送回去!他在“天”上加了一“竖”变成了“未”;在“心”上加了一“丿”,变成“必”;在“取”上加了一个“乛”,最后演变成“敢”(这里有一个漏洞,这个字其实是添加了两笔);在“米”上添加了一“横”,最终演变成“来”,整体变成了“未必敢来”,这是对匈奴的蔑视。

汉武帝龙颜大悦,好好赏赐了何塘一番,并将战书送回,而匈奴收到这封战书,看到汉廷如此强硬,感觉他们肯定有所依仗,最终放弃了这场战争。

故事的漏洞和背后隐藏的东西

故事很好听,但想必大家已经听出了这个故事中的漏洞,先不说何塘的出现有些过去突兀,就光从汉朝使用的文字是小篆而不是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就能证明这个故事是假的。

文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开始的甲骨文演变成现在的汉字,这中间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打磨而形成的。那为何会有这个传说?而这个传说的出现,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近代文字改革出现在上世纪年,这个故事必然是出现在这之后,并且在到西汉时期“天心取米”应该是这个样子:

而“未必敢来”则为: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笔就能改变的,这从侧面也能证明这个故事很不靠谱。

在老唐看来,这种故事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提起人们对文字的兴趣,以及让人们认识到书写文字要保持正确的重要性。

我们都清楚,在古代不管是在哪个国家,知识都是一种“奢侈品”,这些东西知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普通人想要获取知识真的是太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古代才出现了凿壁借光等词语,可能有些人感觉“凿壁借光”等词语不过是骗人的东西,甚至有些人还专门做过实验来批判古人“作秀”。

但是只有真正了解过那个时代,我们才清楚,寒门难出贵子的真意,这或许并不是一场作秀。

故事出现的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飞速前进,所有人都认识到了一个问题:人才太少了!

西方的文艺复兴的出现,让西方的科技领先东方一大截,知识体系的改变,让世界重心偏移,但这只是暂时的,如果只是满足于现状,西方的地位将不保,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地位下滑,而想要保持住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大量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西方知道这个道理,而我们作为曾经被迫害的人更能懂得这样的道理,为了改变人才储备太少的情况,中国展开了一场文字变革以及扫盲运动!

让文字发生改变,让更多的人掌握文字,这样的声音其实在上世纪初期的时候就出现端倪,而当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人出现后,这样的声音愈演愈烈,甚至鲁迅曾言:汉字不灭~,可能是有些偏激,但在当时的环境中,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发人深省,他真的是想灭汉字吗?可能并不是,鲁迅等人的想法可能只是为了让汉字变得更加简单一些,让更多的人能认清汉字,能够改变自己的思维,最终拯救这个国家。

新文化运动的人知道这个道理,而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有识之士也能清楚这样地做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对文字进行了变革,简化了繁体字,让人们更方便的就能学习知识,掌握文字!而为了不让人们感到枯燥,让人们认识到文字的重要性,像“天心取米”的故事就多了起来,这样叫:寓教于乐。

中国的扫盲运动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有人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首《夫妻识字》是多少人走进学堂的“路引”?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全国有80%的以上的人是文盲,别说看告示什么的,就连简单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如何才能赶上西方国家不受他们的欺凌?靠别人,是走不通的,我们能靠的只有自己!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从来都不是玩笑,而扫盲运动的成果也是很明显,中国改变了以前一穷二白的形象,中国有了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中国人不仅占了起来,还富了起来,为新中国的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壮大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心取米”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我们现在还在使用,就像化学老师在课堂上的“做法”,物理老师的“手劈砖”等等这些方式不也是寓教于乐的延伸吗?

故事只是表象,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故事的内涵,这或许是一个玩笑,但这种玩笑会创造一个奇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8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