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繁衍 >> 石虎生威画像石中的虎文化
石虎生威
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绘画艺术,是以刀代笔,以石为地,或勾以墨线,施以彩色,雕刻于墓阙、祠堂、墓室、石椁、石棺及其他建筑物上的装饰构件。因其始于西汉,盛于东汉,没于汉末至三国时期,故习称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图像雕刻精美,题材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汉代政治思想与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被翦伯赞先生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因而我们称之为汉代的“石上史诗”。作为汉代人创造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其流行的三百多年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和认识,在东起海滨,西至甘肃,南起云南、贵州,北到陕西榆林、内蒙古包头的广大区域内都有汉代画像石的遗存。其中,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地域最广、发现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题材内容最丰富、雕刻技法最全的省区。
汉像画石中虎的形象既有别于先秦时代虎之神秘、凶暴的感觉,也有别于后世驯顺色彩浓厚的特点,汉画像石中的虎具有威猛、吉祥与和平的寓意。汉画像石上有很多带虎的画像,这些画像反映了动物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虎”俨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神化动物、精灵动物和文化动物。通过汉画上姿态各异的虎形象,纵横古今,结合考古、绘画、雕刻、神话等,可以领略历史的斑斓与文化的厚重。在山东省内现存的汉画像石中有很多与虎有关的元素。下文将详细介绍山东省博物馆、嘉祥武氏祠和博兴县博物馆、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馆藏画像石中的虎元素。
01
嘉祥武氏祠
汉代武氏墓群石刻,清代乾隆五十一年(年)嘉祥县武宅山村出土。现存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东汉桓灵帝(~年)时期。
嘉祥武氏西阙正阙阙身北面画像,纵厘米,横厘米。阙身由3石块相叠而成,画面四周有六重边栏。图像分五层。第一层,车骑出行。第二层,刻孔子与项橐。第三、四层,中间是铺首衔环,铺首左右各有一树,环左右有两虎,虎下有双鱼。第五层,刻93字隶书阙铭。
嘉祥武氏西子阙阙身西面画像,画面高厘米,宽40厘米。上部一青龙,下部一白虎。虎嘴衔住龙尾,龙首上部有一条鱼。
02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虎雀纹画像石,分上中下三层纹饰,其中上层为一龙一虎相对,龙、虎口衔中间三角形树上的一串圆形方孔钱。中层为一羽翼仙人跪地饲凤鸟,凤鸟口衔联珠,其后一雀鸟低首触地。仙人身后另一只凤鸟嘴衔绶带。最下层为二羊头。
03
博兴县博物馆
博兴县位于山东省滨州市东南部,境内历年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南部几个镇区。
在相公村出土的一块右立柱,高1.2、宽0.、厚0.27米。画面刻一虎咬住一鹿尾,鹿回首呈惊恐奔逃状。
高1.25、宽0.28、厚0.米。原石右端残缺,画像上方及左侧由外而内刻斜线纹、锯齿纹、垂幛纹,下方右端刻一向右飞奔的翼虎,翼虎下方有一只向右行的飞鸟,翼虎后面有一圆球,圆球左侧有一翼龙回首向左欲咬一物(画面残),最左端刻卷龙云纹。
高1.23、宽0.3、厚0.26米。原石左端残缺,画面上方及右侧由外而内刻斜线纹、锯齿纹、垂幛纹,画面右端刻一凤鸟,左端刻一翼虎,皆向左行。
高1.08、宽0.33、厚0.24米。画面刻一只向右行的虎,虎身长有两翼。
04
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东王公、人物拜会图》是东汉雕刻作品,三面有画像,画面有三层:上层,东王公正中端坐,两侧有神兽供奉和羽人戏兽,左右端为伏羲女娲;中层,六人物持板一排坐,旁立一人,前有四人跪拜,空白处刻龙、虎、凤鸟、云纹;下层,车马出行。左侧面刻方形框。右侧面刻斜线纹。
《泗水升鼎图》为东汉晚期雕刻作品,技法为高浮雕施阴线。原石纵97、横、厚23厘米石椁侧板。三面有画像。正面画像二层:上层,左为五力士,其中一力士在表演刺虎;右为孔子见老子。下层,左为人物、车马出行;右为泗水升鼎,左侧由上至下刻朱雀食琅玕、虎吃羊、羽人、玄武三灵。两侧面刻画三角纹、菱形纹。
指导老师:韩源泉
制作:曹梦婷孟思雨汤丽丽宋绪佳王歧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