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繁衍 >> 和平之夜缅怀遇难同胞面带微笑的奶奶,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截至目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4位。老人日渐老去,他们的记忆亟待后人传承。
他们眼中的
“和平之夜”缅怀遇难同胞:面带微笑的奶奶,如野菜般生命力顽强
年12月12日夜,在“12·12和平之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的曾孙女马雯倩担任领读人。马秀英生于年,于年去世,享年99岁。在诵读中祭奠亲人,缅怀遇难同胞,更迎来希望的阳光,成为新时代和平的守护者。
采访中,自由摄影师马雯倩也跟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讲述了祖奶奶的故事。“磨难坎坷从不会让她失去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时光如何蹉跎岁月,她都始终面带笑容,淡然处之。时光里的她一直美好,日后的我也不枉期待。”
祖奶奶就如野菜般顽强不屈
马雯倩记忆中的祖奶奶,经历过百年风雨,体验了人生路上的苦乐年华。年,祖奶奶的三哥被日本人抓走了,家里有个远房的叔伯嫂子闻讯赶去想救他。这时,三哥已被拖上了汽车,他见到祖奶奶的叔伯嫂子直哭,就这样,三哥被拖走了,尸体也没能找到。后来,祖奶奶和她的母亲躲在难民营幸存下来。
“祖奶奶常常将这些回忆讲给我们一家人听,每每谈论起,我们都十分心痛,心痛她少年时的悲惨遭遇,心痛她小小年纪就和母亲相依为命,扛起生活的重担”,马雯倩说,“同时也更加想将祖奶奶照顾好,让她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纪念馆的“哭墙”上,刻着祖奶奶的三哥马光泓的名字,每年清明、家祭时,祖奶奶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哭墙”前祭拜他,这也时刻提醒大家无论遇到何种磨难坎坷,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顽强不屈,充满自信。
少年时的悲惨遭遇也塑造了祖奶奶顽强不屈的性格。每逢初春时节,祖奶奶会提着菜篮子,带上我去野外挖野菜。春风习习,田野地头长着不少野菜,有荠菜、麦蒿、马兰头等。这些野菜分布广、生命力顽强,要选大一点的野菜挖,炒着吃,味道极其鲜美。“在我眼里,祖奶奶就如这些野菜般,顽强不屈,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每周一家人都会去看望祖奶奶。每次送别前一两句的叮咛嘱咐,都会让人一直念在心上。马雯倩说,“渴望成为祖奶奶那样的人,坚强自信、宠辱不惊。磨难坎坷从不会让她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她都始终坚强地生活,面带微笑,淡然处之。”
马秀英和亲人在一起。
晚年的祖奶奶很爱笑
马雯倩的童年是在南卫巷度过的,那里有着她和祖奶奶共同生活的温馨时光。记忆里,爸爸早出门、晚归家,忙于家庭的生计,妈妈响应祖国号召上山下乡知青插队,照顾她的工作大多都落在祖奶奶的肩上。“在她的陪伴照顾下,我过得很幸福快乐。”
祖奶奶是个勤劳、朴实的人。“她总是每天大清早就起床,拎着竹制的菜篮子去菜市场购买当日的菜品。回来后,便忙着做早饭,给我和爸爸吃。等我们去工作和上学后,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边忙于居委会公用水站的供水、一边忙于街坊四邻的舂米工作,通过多做些杂活来补贴家里的生活。”马雯倩记得,有时放学早,会去帮助她卖水和舂米,她便腾出时间准备晚上的饮食。每当祖奶奶辛劳回来,会为她捶捶背、按按肩、擦擦药酒,让她放松舒服些。这些生活里的琐碎既平淡又幸福。
马雯倩告诉记者,晚年的祖奶奶爱笑,半长灰白的头发,眼角总是带着笑,哪怕这天遇到了件糟心事,也是哼着小曲儿就过去了,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打扰到她悠闲自在的生活步调。在门前升着煤炉,在院子里逗趣小鸟,在街角巷口悠闲散步,南卫巷的每一处都能遇见她的身影。
98岁庆生照片
年南卫巷撤迁,祖奶奶随父母搬进了新的高楼居住,但她每天下午依然会优哉游哉地乘着电梯下楼闲逛一圈,在楼下的小道旁,点上一根烟,坐在小区的公共座椅上,晒一下午太阳。
祖奶奶一举一动里总是透露着一股可爱劲儿。“她有吃零食的习惯,房间里瓶瓶罐罐放置在各个角落,小零食种类也各式各样,有糖果、梅子、枣子、饼干等,所以小时候我很喜欢偷偷摸摸跑进她的房间,寻找零食的踪迹。多年后,每次我的女儿去看望她,她都会主动把珍藏的零食拿给她吃。”
和祖奶奶在一起
日后的我们也不枉期待
在祖奶奶的影响下,马雯倩选择成为纪念馆志愿讲解队的一名队员,将有关这段记忆的历史传播给更多人。听说曾孙女去做志愿者,祖奶奶都很高兴,连声说:“好好好!”她总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即使当今是和平盛世,也切记勿忘历史,要好好地为遇难的人们悼念啊!”我的祖奶奶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
今年8月15日,纪念馆为13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颁发了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马雯倩也是其中一员。这意味着她正式接过接力棒,开始肩负起传承这段历史记忆的重任。
“转眼间,祖奶奶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记忆里的她一直很美好,是个慈祥、爱笑的老太太,日后的我们,也不枉期待。”马雯倩说,祖奶奶希望我们后辈都能成为懂得珍惜和平,珍惜幸福生活,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现在所做的志愿者工作和对历史真相的传递,就是祖奶奶想象中重孙女该有的样子。传播和平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马雯倩始终坚持尽好这份责任,用各种方式传播这段记忆,她用文字记载、采访视频记录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的证词,通过报纸、影视等媒介传播给人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视频源自南京晓庄学院
校对盛媛媛
编辑:邱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