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繁衍 >> 走出丛林世界的尝试联合国的历史起源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痛定思痛,认为要终结单一民族国家所建构的国家体系,以一种普世主义的想象终极战争和族群仇恨的过去。于是作为全球和平和人类发展的产物,联合国诞生了。尽管今天有不少批评认为联合国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作用越来越弱势,但是在国际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角度上,联合国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这种理解这种制度设计与理念必须追溯到联合国的起源——年的大国政治家与怀抱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穿过历史的遗产,去达成这一次人类理想上艰难却势在必行的共识。
抛开政治神话和政治学家的后见之明,历史学家马克·梅佐尔在《没有魔法宫》一书中还原了联合国成立背后的观念之争和意识形态起源。联合国是辩论与妥协的产物,也是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的反思与忏悔。无论是南非总理史末资、历史学家齐默恩,还是国际法律师莱姆金、印度总理尼赫鲁,也许他们的理念大相径庭,甚至彼此针锋相对。但是在某个时刻,他们都曾经真诚地相信:联合国打造的世界,会是人类的未来。但也正是联合国的这种“暧昧”的态度,使得它可以随时调适自己的角色,使得人类不再重蹈20世纪历史的覆辙。
联合国不是永久和平的乌托邦,也并非大国政治阴影下的提线木偶。它既延续了旧时代帝国治下普世秩序的理想,也启迪着新兴国家对民族独立的追求。它是两种文明理念博弈、斗争的试验场,也是人类期望走出丛林世界的尝试。
我们今天身处的世界,依然在这场观念之争长长的阴影之下。
《没有魔法宫》作者:(英)马克·马佐尔译者:朱世龙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5月
马克·马佐尔(MarkMazower)是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和达夫·库珀奖,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巴尔干五百年》这本书。在马佐尔的这部近著《没有魔法宫》中,他将揭示联合国的意识形态起源作为首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