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生活环境 >> 专访山东派唢呐名家刘炳臣唢呐是我的传家
山东艺术学院刘炳臣教授,是目前唢呐山东流派九大代表人物唯一健在者。10月27日,“天下唢呐一家亲·刘炳臣教授唢呐艺术从艺从教70周年师生音乐会”在山东剧院举行。“唢呐艺术从我爷爷、外祖父传承到我孙子已是五辈,已成为我们的‘传家宝’,现在我仍收徒授艺,希望它成为更多人的‘传家宝’。”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刘炳臣先生如是说。唢呐是我的“传家宝”记者:这次在山东剧院举行的您从艺从教70周年师生音乐会上,您的儿子刘磊和孙子刘志阳、孙女刘俐言分别上场和您一起演奏了唢呐名曲《夺丰收》和《一枝花》。 刘炳臣:我的大儿子刘磊是陕西戏曲研究院唢呐演奏家,曾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孙子刘志阳上高中,孙女刘俐言上大学,也都喜欢吹唢呐。说起来,我们这个唢呐世家已传承了五辈人,我爷爷和父亲都是老唢呐艺人,我6岁跟着父亲的鼓吹乐班学艺,父亲病故后投奔了外祖父。我外祖父苏广善先生、二外祖父苏广仁先生都是老唢呐艺人,我真正开始学唢呐是跟我外祖父学的。 记者:还记得学的第一支曲子吗? 刘炳臣:第一支曲子是9岁时跟外祖父学的《十样景》,这是鲁西南一带民间艺人传授技艺的启蒙曲目之一,一般先工尺谱口传,背熟了再吹。我只用一晚上就学会了,这支旋律质朴简单、流畅婉转的小曲至今我仍然能随心所欲地哼唱。 记者:您13岁就开始担当鼓吹乐班的领班了。 刘炳臣:当时学吹唢呐一是热爱,再者也是为了谋生。因为过去在鲁西南一带,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活动,都有请鼓吹乐班的风俗。由于我进步很快,外祖父很快就觉得教不了我了,就让我跟二外祖父学。我二外祖父吹得好,手下有三个鼓吹乐班,我13岁时就成了那一带颇有名气的小领班。 记者:据说您至今还保留着一支父亲生前用过的老式唢呐。 刘炳臣:我家里有两个“宝贝”,也是我家的“传家宝”:一是我父亲生前用过的一支老式唢呐,我珍藏至今,又传给我儿子了;二是我还珍藏着一支年定制的低音大唢呐,它是我在乐器创新上的第一个产物,这个足有一米多高的大家伙解决了当时传统唢呐只有中高音没有低音的问题。年我创作的唢呐曲《夕阳乐哈哈》,用大量的跳奏来模仿老人的笑声和欢快的心情,用的就是这支低音大唢呐。这次专场音乐我仍用它演奏了这首曲子。唯创新才有乐趣 记者:咱们接着谈创新的问题,您在唢呐演奏、编曲和乐器制作上还有哪些创新之举? 刘炳臣:回首70年的从艺经历,我深感唯有创新才有乐趣。我年考入山东省歌舞团担任唢呐独奏员。年到曲阜搞“社教”,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感于人们在丰收时的快乐喜悦心情,创作了第一支唢呐曲《夺丰收》,这首曲子前段热烈欢畅的唢呐旋律与明快活跃的锣鼓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在演奏时,我做了一个创新,传统乐队没有锣鼓,我则让锣鼓上场,并撤掉了传统的围桌演奏的桌子,让所有的演奏员都面对观众,让乐队演奏形式焕然一新,实践证明和观众面对面的形式更受欢迎。 记者:演奏和乐器革新是分不开的,年您研制出了“十二平均律单键唢呐”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刘炳臣:这是我一生引以为傲的一项科研成果。从年到年,我在山东省歌舞团工作了25年,这是我编曲和演奏的一个高峰期。由我编曲并演奏的《夺丰收》《夸公社》《欢庆》《胜利锣鼓》《农家乐》《喜事》《迎新娘》,以及整理并有自己演奏风格的《百鸟朝凤》《拉呱》《凤阳歌》《一枝花》《吉祥宾》《凡调子》《十样景》等传统乐曲,先后被制作成唱片或磁带在国内外发行,有的成为专业教材,受到大众的喜爱和专家推崇。年我46岁那年,重新思考了一下自己事业的方向,决定把重点转向教学和科研领域,这样可以带出更多的学生,更专心于唢呐科研活动,另外也可以为省歌舞团的年轻一代演奏员腾出更多成长空间。 “十二平均律单键唢呐”是我年开始研制,年获得成功的。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民族唢呐半音问题,我发明了一个安在唢呐内膛的装置,使唢呐音高产生变化出现升降音,并且不影响民族唢呐本身的韵味和发挥。 记者:据说你从艺70年演奏最多的曲子是《百鸟朝凤》,这支曲子在唢呐山东派中的地位无与伦比,甚至被称为“不听《百鸟朝凤》,就没听到真正的中国唢呐”。 刘炳臣:《百鸟朝凤》原名《飞禽走兽》,是山东派唢呐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模仿百鸟争鸣之声,表现了大自然生气勃勃的景象,但它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和版本。当年我在县文化馆选拔比赛中脱颖而出就是演奏的这支曲子,所以对它感情特别深。我一开始按老版演奏,后来去掉了老版中走兽的叫声,保留代表性的鸡叫,加进了公鸡打鸣、母鸡生蛋等叫声,将鸟叫音乐化、系统化,使得全曲增加了强烈的生活色彩,每次演奏都觉得身临其境,常演常新。这正是这首名曲的无穷魅力。教徒先教做人 记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石海彬曾得到你的亲传,他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不但说跟您在具有浓郁山东风格的《欢庆》《拉呱》等传统曲目上学到了很多绝招,还对您爱学生如家人,毫无私心和保留的教学态度盛赞不已。 刘炳臣:我曾教过一百多名学生,其中像刘英、郭雅志、石海彬、杨会青、崔士奎等人,均已成为当今国内唢呐界的领军人物,学生们成名成家是我当老师的最大快乐。如果说我教学中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诚信,不保守,无私心杂念,德艺并教。很多孩子跟我学唢呐,我第一课先讲孝顺,尊重师长,不争座,不抢话,有感恩之心。 旧社会的老艺人把技艺当成吃饭的本事,艺不轻传。我就有过偷艺的经历,像《欢庆胜利协奏曲》就是年我从老艺人那里偷听偷学的,所以我深知学艺之不易。俗话说“苦练十年,不如名家一点”,只要你真想学本事,我就毫无保留地教你。 记者:刚才说到学生们成名成家是您最大的快乐,那么您如何看待“名声”? 刘炳臣: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可以让人有追求,有目标,但求名而不唯名,方才使名不至于成为额外负担,才能最终获得好名声。我相对淡泊名利,受徒如子,教学毫无保留,可能受外祖父影响比较大,他四十多岁半路出家为僧,他的与人为善和利众思想深刻地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记者:作为目前唢呐山东流派九大代表人物唯一健在者,您追求的是什么艺术风格? 刘炳臣:中国唢呐从整体上分南北两派,而山东派唢呐是南派最重要的代表。山东唢呐又大致分为北派、南派、平派。我是以南派代表出的名,但根子是平派。平派的特点是铜杆锡笛,声音个性强,音色响亮,适合独奏,而南北派使用的多是木杆唢呐,更适合乐队配合。所以我是融合了南派和平派两方面的艺术特色,在演奏风格上具有热情奔放、刚柔并济,干净利落、韵味浓厚的特点。我刚出版的新书《刘炳臣唢呐曲集》及光盘,可以说集中体现了我从艺从教70年的艺术成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黄体军)
(来源:年12月10日齐鲁晚报)刘炳臣,年生于山东省枣庄市一唢呐世家,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唢呐演奏家、教育家,山东派唢呐杰出代表人物,铜杆锡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调入山东省歌舞团。年代,曾多次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由其编曲并演奏的《夺丰收》《夸公社》《欢庆》《胜利锣鼓》《农家乐》《喜事》《迎新娘》,以及整理并有自己演奏风格的《百鸟朝凤》《拉呱》《凤阳歌》《一枝花》《吉祥宾》《凡调子》《十样景》等传统乐曲,先后被制作成唱片或磁带在国内外发行,有的成为专业教材,受到大众的喜爱和专家推崇。年调入山东艺术学院。年研制成功葫芦埙、匏琴、匏笛等吹拉弹打系列葫芦乐器,共四大类二十余种,其中有三项获得国家专利。年研制出“十二平均律单键唢呐”,并获国家专利。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