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种类 >> 张道藩绘画中的哲学思想
张道藩(—)作为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高官,他一生兼有著名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的声誉。在绘画上,虽然他倾心于政治漩涡的激流。大部分时间未用于绘画的精力。但他一直对绘画情有独钟,一有机会,便涉猎其中,如饥渴者求一瓢饮,并在绘画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意趣。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追求生命的本真和纯净
追求生命的本真和纯净是我国道家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对人的最好状态作了生动描述,“常德乃是,复归于朴”,认为本真的纯净的生命存在是最好的生命存在形式。作为画家的张道藩在绘画中接受了这一哲学思想,并把它生动地表现在他所画的物象中。在他的油画《美人蕉》中,我们看到了美人蕉那种欣然滋润的生机,那娇红的花瓣在蓝天下灿烂开放,如粉蝶鼓动着翅膀,迎风翻飞,鹅黄的茎干悠闲地伸张,淡黄的叶片如飘摇之舟,简约地凌空横卧,叶片向阳处泛着金黄,背阳面浸润着幽蓝的暗影,如一个淡妆美人在温馨的阳光下回眸一笑。显示过生命的美丽和纯净。
在国画《荷》中,我们看到了生长在古香古色陶瓷瓶中的三株荷茎,古香古色的瓷瓶是葫芦状,瓶颈部有两个耳提,是S状,如蚯蚓那样卑谦地盘曲,褐灰色的瓷瓶不知有若干年代,足以使人想起梦幻般的前尘往事。瓶中的荷茎参差生长,娇态纷呈,三朵粉红的荷花正在风中静静地盛开,如活泼纯真的三位青春少女,还有一朵开败了的荷花在摇动,残留的花瓣平静得像水晶一样透明,盛开与陨落都是那样自然,像一首富于诗意和韵致的歌。而一茎荷枝已长出莲蓬,火焰般凝固的花蕊在风中深情微笑,另一茎长出了粉红的花苞,正在羞涩地含苞待放。又有一茎荷枝独撑一片碧绿的荷叶,荷叶在风中沐浴着清幽和宁静,不由添了几分妩媚和清雅。荷香四处弥漫,显示了本真生命的迷人魅力国画《海棠》,给我们呈现的是,一根月黄竹竿撑出数枝海棠,海棠花开红艳,如血色玛瑙,如珠串在容光焕发地闪耀,灰白色的茎干新鲜而兴奋地舒展着,浅绿、灰白、灰绿、黧黑的叶片象征着生命的异彩纷呈,海棠花在自由自在的花香中迎风盛开,显示了本真生命的神采飞扬。
写生《柿子》,则表现了另一种生命意趣。褐色树枝诗意地横逸斜出,墨绿色的柿叶如鱼儿般在风中漂游涌动,三个黄红相间的柿子,小太阳般悬挂在褐色枝头,半黄半红的柿子圆润可爱,是生命半成熟半青涩的象征。也在欢快和纯真的光辉里,寄寓着生命的梦幻和希望。水彩画《兰》,则通过兰花显示了一种清纯的幽香韵致。画中的兰草三茎勃发,自自由悠悠温润地生长,墨绿的叶片迎风飘逸,中间那茎兰草于参差叶片中,盛开一朵粉红色兰花,花萼如彩云,花蕊似霞光,如娇娜妩媚的美人素面朝天,灿然微笑。竹有声而少花,梅有花而少叶,松有叶而少香,只有兰花集几种妙处于一身,显得香气清淡,气质淑美,具有灵与纯洁的操守,幽雅而有风致,美丽而又清爽。表现了本真生命的一种幽馨美。
国画《葫芦》,画出了宁静而溢满生机的栅架,架上伸出几株枯黄竹竿,竹竿显得饱经风霜,被岁月的梦幻染上淡灰色尘埃,黄绿相间的葫芦叶如鸟儿鼓舞着翅膀,藤蔓安静恬然地生长,淡墨色的茎丝在若有所思地飘逸,棚架上兰绿叶片间垂吊着四个生机蓬勃的葫芦,两个灰黄色的显得略小一些,仿佛在呼吸和轻微地颤粟,另外两个呈现出阳光黄,大而成熟,于风中抚摸着如歌的节奏,人一生的心事在光亮和硬朗中弥漫。作者虽是初学画葫芦,但于葫芦中寄托了生命哲学中的深意,流露出本真生命的自然率真。被齐白石誉为大有造化之意。
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我国道家的观念。老子在《道德经》等十六章中强调了生命虚静之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新作,吾以观复”,要求人在虚静中去追逐绝对的精神自由,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逍遥游,通过对生命的凝视和反思,去探索一切生命周而复始的规律性,既然宇宙万物,一切生命和非生命都逃脱不了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的规律,那么,最好的生命存在应该是物我浑然一体,物我两忘的逍遥游。张道藩接受了道家的这一哲学观念,在绘画中生动地表现了这种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哲学意趣。
在水墨画《谁知鱼苦乐》中,作者的画笔表现出了对追求生命绝对的精神自由的一种向往和思考,着力表现庄子对生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存的哲学意趣。《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看见倏鱼在河水中欢快地自由自在地浮游,感慨地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答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从庄子与惠子在濠梁关于鱼苦乐之辩,可以看出,庄子对生命逍遥游的高度赞赏。张道藩接受了庄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并把它描绘在画纸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清澈的河流,芦苇如浓淡的墨痕在水边摇晃,水藻如月下植物暗影在水中纠结浮动,有两条细长的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它们欢快舒畅,喋喋细语,摇头摆尾,与清澈的流水浑然一体,亲密无间,让内心的光芒点亮生命之诗意。鱼儿是快乐的,它们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逍遥游,那种物我两忘的欢乐境界,就是生命绝对精神自由的最佳境界,那么人呢?人何时才能洗去名利所积累的厚厚尘垢,回归清纯美丽的大自然,在逍遥游中寻觅到生命的真正的快乐?
水彩画《太湖》,是对江湖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浩瀚的太湖生态风景,浩瀚的湖面波光闪烁,犹如镜子一般宁静莹洁,湖中有数十小舟如梦般散步,小舟自由地飘荡,如草芥蓼花,渔歌随风飘动,把恬淡的心事点到湖水中去,让生命的自在和无拘无束亮成一盏灯,远山苍黄,如波涛突起四处汹涌,近山浓绿,弥漫着花卉的淡淡清香。灰白的岩石如水悬瀑泻,松林在湖边迎风集体吟啸,村落如点点星光棋子,不经意地绕湖边散布,黑瓦雪墙透出农家温馨的光泽。右面的峰峦树林茂密,墨绿的树影如烟如雾,田野互相交连,绿树诗意组合,可以听到鸡鸣犬吠、人的呼唤和笑语声。在静澄淳朴的田园风光中,太湖以它那迷人的旋律静静地等待着游子的归来,美丽的自然风光,以江湖的清疏畅快来抚慰游子灵魂上的创伤,在逍遥游中获得生命的快乐。
油画《泛舟》,画的是太湖一隅,从流动的色彩中,可以看到银亮如镜的湖水,湖面有舟数点,如芥撒播,湖边山势巍巍突起,褐黄色山石沉厚雄浑,如醉汉卧,山上有彩色楼阁亭宇,隐在如涛绿树之间,天上有五彩云在如水流动。金色夕照中泛舟,清风袭人,水波不惊,渔歌如花盛开,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偷得几分悠闲,此乐何及。表现出了追求逍遥游的一种情趣。
水彩画《湖畔》,画出了逍遥游的另一种佳境。画面上水天一色,湖面如镜,几枚小舟如芥浮于水面,远山黛绿、苍兰、如涛拍天而去,裸露的猩红色石岩铺着淡淡寒烟,更远处的山峦朦胧深沉,苍凉坚硬,天上的云带着灰黑色延伸,如城堡突出,如山势生长,如海岩沙滩拉得狭长。湖边有茂密树林,树皆松柏,高大茁壮,清香弥漫,树林中隐现黑瓦红柱,朱栏玉阶,月色台榭,雪墙间茂密树叶花草如涛涌瀑泻,幽深的树影中,可以听到阵阵清凉的松涛声,散步于湖畔的人,能不从这自由自在的逍遥游中,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快乐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正是来源于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深刻感悟。
追求天人合一的人与大自然和谐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中国哲学经典《易经》中,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最佳的存在方式就是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自身也要保持各方面的和谐。不仅儒家继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家更强调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认为人之所以宠辱若惊,在于把自己的得失看得过重,只有忘我、忘情,才能宠辱不惊,得到生命的至乐,而忘我、忘情,只有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和谐相处,才能做到。张道藩接受了这一哲学观念,并把它融贯到他的山水画中。
水彩画《阳明山后山》,以流动的色彩描绘出了高耸的大山,山间有白如棉的飞瀑凌空而下,瀑流闪耀着炼银般的光辉,宣泄着强悍的生命宣言,瀑布流入深邃的水潭中,水潭清亮明澈地涌动,浪花如融化的玉液,绿得发亮发兰,潭水中卧数石,如犬如羊,如灰白鱼儿,山间弥漫着如云如雾的灌木和绿树,随风抛出一条弯弯曲曲的青色石栈,石栈像一条青灰的带子在岁月的断裂中腾空而起,崖石在风中闪烁着褚黄、灰白、淡墨的色泽,披着青苔和野草,守望着坚硬苍凉的约定。远处的山头层次分明地崛起,城堡般的岩石在苍翠灌木的掩映下,生机勃勃地与蓝天辉映,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认为“绘画处理的就是自然哲学”。作者在《阳明山外山》中,表现的正是自然哲学中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思考。“他用造化来反映自己的画中乐趣,依照自己的立意水准来刻画自然的形象”。张道藩通过《阳明山外山》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人只有在这迷人的大自然画景中,才能拥有心灵的慰藉,才能找到和谐的精神家园。
油画《台湾风景》,以明亮和富有光泽的色调,描绘出了诗意弥漫的台湾风景。我们看到,白云如波涛般在蓝天悠闲地漂泊,蓝天如光洁凝寂的静海,高耸的峰峦气势强悍地直逼蓝天,崖石粗犷沉厚地崛起,褚黄的巨石透出淡墨的阴影,山上树影参差,翠黛的灌木,生机蓬勃地涂抹着曲线鲜明的山势,青青的野草,烟云般弥漫着令人心荡神摇的花香,远山如汹涌绿涛般奔腾起伏,山脚可以看见,淡黄色的沙石马路,如飘带在风中蜿蜒。路边光秃的树木举着坚强的枝干,如剪影般兀立。路的右面生长着各种姿态纷呈的绿树,又有两株小树滴翠般在风中摇晃,绿光闪烁,右边山崖显得较陡峭,崖石是猩红、淡墨色,崖缝生长着几株墨绿的松树,如塔如钟,如虬影倒挂,山脚生长着绿油油的剑麻以及叫不出名字的热带植物,这些植物绿焰喷涌,仿佛是一片激情闪亮的歌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无声地渗透在画面中,“色彩里潜藏着和谐或对比的事物”。作者通过流动的色块,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迷人魅力,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获得生命的灵性和纯净的快乐。
国画《黔北乌江峡》,显示了中国山水画的迷人色调。国画强调运用毛笔、墨、纸丝,水等材料来绘制卷轴画或文人画,始终以线条为造型手段,随类而赋彩,形成了以水墨为主,以色为辅的特色,它重的是写意,在画中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心境。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境界,注重文人气息的渲泄。《黔北乌江峡》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特色。从画面上可以看到江峡险峻高耸,碧如翡翠的乌江水浩浩荡荡地从长江源头流过来,穿越贵州高原的千山万岭,又浩浩荡荡地向东流泻,组合成雄浑浩瀚的长江,渐行渐远地流向大海。在黔北乌江山峡,我们可以看到江边山势沉雄,悬崖绝壁如刀削斧劈,光滑冷硬的岩石被墨绿的灌木、藤蔓、野花、野草装点得凝神静气地怀想,高耸的山势被风雨流年浸泡得千姿百态,灰白色岩石在风中裸露出粗犷的线条,像一个善意的埋伏,静静地吞饮着茫茫寂寞,雄峙于蓝天之下,等待着游子的归来。远山或隐或显,如塔如剑,呈现着渐次缥缈的浅灰色,江边的崖石近水处被风浪洗得水晶白,染成霞光黄,江崖侵入江水处,被水蚀穿的孔如笛箫般在风浪中吟唱,江上静听江声,坐拥江峡秀色,沐江上清风,抱水上之月色,游子如何不醉,乡愁如何不深?“奇山大水,哭之境也。”《黔水乌江峡》正是以这样奇雄峻秀的大山和浩荡奔腾的江水,显示了游子想扑进大自然怀抱,扑进乡音和乡梦,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哲学思想。
水彩画《贵阳南郊》,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生存环境,作为秀美贵州的省会贵阳,其南郊的风景像纯朴疏野的山歌那样迷人。在画中有白亮如镜的水田阡陌相连,有清澈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着朦胧白光,田中种着绿亮的秧苗,绿树翠竹间隐现着农舍的黑瓦雪墙,房屋周围有灰白圆石十余块,如牛卧羊伏,有月黄色砖墙围成弧形,浅红的土墙浮着淡淡花香,松柏铺着紫烟,把人家分割得东一处西一处。柳树随风弯曲着柔软的枝条,远树如云堆积,远山含烟拔起,弥漫的绿树和藻木如层层向山上攀爬的队伍,显得热闹非凡。更远的山像一群姿态各异的远行人,有的如醉汉仰卧,有的如美女凝思,有的如游子回首。蓝天无语,山外是山,一座座绵延不尽的山就像一个个带着深情和希望的亲人,在如大火般的夕照中等待着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的归来,整个画面充满了清虚淡泊,流动着桃花源的纯朴和自然,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情趣。也是作者山水画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结晶。
张道藩在伦敦大学美术部和巴黎最高美术学校,专门学习过五年绘画,但终身用于绘画的时间并不多。尽管如此,由于他在绘画上的天赋和对绘画的慧悟,通过对百余幅绘画的实践,也形成了他特有的绘画理论和哲学思想,他善于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艺术技巧结合起来,在绘画中既偏重于写意,又注重西方的写实,既注意无画处皆成妙境,讲究虚实相生,留出供人想象的空白,又注意印象主义的光色变化,通过光影明暗,来表现光源色和环境色影响下的物体固有色的变化,既追求景物人格化的精神气质,活泼的生命和灵气,又追求艺术形式美的构成规律。而在绘画哲学中,他从中国文人画的雅趣中,接受了道家的思想,从道家哲学思想中去寻找他厌倦名利和政治漩涡,到大自然的真趣中去寻找与大自然和谐融合的生存境界,在雄奇秀丽的自然景物中去寄托自己的怀念和乡愁,去寻找精神中的桃花源。“在他的心灵中,一切都成了颜色和风景”。当他感到政治失意和强烈的思乡情感涌动时,就会走进他的画境,在绘画中得到一种清凉的精神慰藉。
张道藩的绘画尤其钟情于山水,虽然他的山水画未能排上大家之列,但中国山水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风景,而是画家心目中世界的缩影,神游的理想天地。他的山水画始终寄寓着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怀想和热爱。我们今天品读他的山水画,不仅从中品赏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趣,还体悟到了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二千三百万台湾同胞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的深情,对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充满了坚韧不拔的信心和力量。(摘自《中国凉都》高守亚,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