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鸟

以丧羊于易丧牛于易为例,谈现今

发布时间:2022/12/11 21:05:44   

三、不知农牧,不知“六畜”习性及其借喻:

2、以大壮卦“六五:丧羊于易,无悔。”为例: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现今一般都解释为“在田边丢失了羊,没有悔恨。”,我认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羊”在爻辞中是一种借喻,用“羊”来代指冲突、冲撞。

对于爻辞中的“易”,现今有四种解释:

一、通“埸”[yì],田边的界限;这是现今的主流解释;爻辞解释为:在田边丢失了羊,没有悔恨。

二、解释为:平易、和易(温和平易);爻辞解释为:丧其壮于和易,如此则无悔。(PS:“羊”代指“阳”;“阳”,壮也。)

三、解释为:轻易、疏忽;爻辞解释为:因为疏忽而致羊丢失,没有悔恨。

四、解释为:有易国;讲的是殷商先祖王亥在有易国经商,最终被害之事。《竹书纪年·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泊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对于上述四种解释,我都不认可。

现今对于“大壮卦”的“壮”,虽然一般都将其解释为“强壮”,但其实现今对于“壮”的解释有三种:一、阳壮,阳气壮盛,强壮;二、大撞,严重冲突;三、大伤,严重的伤害。我认可第二种解释。

大壮卦全卦以“羊”为象,其中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爻辞中直接提到“羊”。

西周时期,宗周丰镐地区及中原地区所养的“羊”,都是山羊(白山羊),并非绵羊。山羊(尤其是公山羊)生性好动、好斗,喜抵架角斗(抵头、抵角),有正向互相顶撞和跳起斜向相撞两种,现今山羊去势、去角便源于此。

卦序上大壮卦是继遁卦而来,《周易·序卦传》“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遁卦为逃离、逃避,当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之时,便无可避免迎来冲突、冲撞(大壮、大撞),这便是大壮卦之“壮”的本义,壮:撞也,冲撞。

大壮卦以“羊”为象,因羊秉性爱“撞”,尤其是公羊;公羊为“阳”,羊爱“撞”,合起来便是“阳撞”、“阳壮”,故为“大壮”。故大壮卦:三爻爻辞“羝羊”撞藩(羝羊:公羊);四爻爻辞“羝羊”撞藩、撞大车;上爻爻辞“羝羊”撞藩,羸其角,不能进不能退。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六五:丧羊于易,无悔。”应作何解:

“丧”:丢失、失去。

“羊”:代指冲突、冲撞、大冲突、大冲撞。

“易”:改变、变换。

五爻是天子之爻,讲的是天子在“大壮”(大撞)之时的行为处事。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讲的是天子应为避免冲突、冲撞(丧羊)而进行改变、调整(易),这样便不会有悔恨(无悔)。

天子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冲撞,原因可能为:一、实力不足、积蓄实力;二、时机未到、静待时机;三、主动化解矛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认为第三种情况最符合西周初期周公的治国思想。

一、实力不足、积蓄实力:例古公亶父率族迁徙至周原: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周人居于豳[bīn]地,处戎狄之地,西北戎狄屡次进犯,为避免族人与戎狄部族的冲突,寻求更好的发展,古公亶父便率族人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将豳地留给了戎狄。《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史记·周本纪》中也有相关记载。

二、时机未到、静待时机:例帝乙归妹;周武王孟津观兵

帝乙归妹:商王文丁杀了季历以后,商周关系恶化。周文王姬昌继位后,准备举兵伐商为父报仇。此时商王朝恰逢东夷夷方叛乱,文丁的继位者帝乙为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修好、缓和商周的矛盾。周文王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朝,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联姻。这便是“帝乙归妹”,《诗经·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周武王孟津观兵:周武王姬发即位后的第二年,为检验自己的号召力,并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军事阅兵演习,史称“孟津观兵”。“孟津观兵”表面上是为了进行军事演习,但实际上是为了试探伐商的可能性。周武王“孟津观兵”后认为时机还未完全成熟,于是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史记·周本纪》“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尚书·泰誓》写的也是“孟津观兵”的相关内容。

三、主动化解矛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例周公主张的“明德慎罚”,先后建殷商遗民的“邶国”、“宋国”;晋国、卫国建国方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周公前后两次分封,建邶国、宋国:西周灭商后,为了收买民心,化解矛盾,安抚殷商遗民,展示宽柔仁义,巩固西周的政权,分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朝国都朝歌以北建邶国,以奉商朝宗祀,继续统治、管理殷商遗民,殷民大悦。

周成王即位后,武庚却不甘心做周的臣子,联合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诛杀武庚,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进一步安抚殷商遗民、安定东方,将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商纣王之兄微子启,定都商朝发源地、旧都商丘,建国为“宋”,以奉商朝宗祀。另一部分封给卫康叔,建都殷商故墟,建国为“卫”。同时在洛邑建“成周”。

《尚书·多方》、《尚书·多士》便是讲述上面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是比卦“王用三驱,失前禽”爻义的体现,只诛杀首恶“前禽”,从犯既往不咎(三驱)。

唐叔虞唐国(后来改称晋国)的建国方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周成王将弟弟唐叔虞分封在唐地,建“唐”国。由于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周公给唐叔虞的建国方略为“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沿用夏朝的政治治国,用戎人的制度来区划土地。用夏朝的政治和戎狄的法律结合起来管理唐国,既发扬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众戎的习惯法规,做到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

卫康叔卫国的建国方略“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卫康叔受封卫国时年纪尚轻,周公怕他担当不起治理殷商遗民的重任,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则。临上任前,周公给予卫康叔的建国方略为“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反复告诫卫康叔到朝歌后,要明德宽刑,并继续沿用殷商的法律,尊重殷商的传统,以怀柔政策,图求殷商旧族的合作与归顺,妥善安置殷商遗民。

唐叔虞、卫康叔的建国方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是避免冲突、主动化解民族矛盾,主动融入当地的建国方略;是因地制宜的、因事而异、求同存异、宽厚包容的建国方略;是因时、因事、因势而变革的建国方略。《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综上:“六五:丧羊于易,无悔。”讲的是天子治国,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丧羊);要因时、因地、因事、因势对政策及时做出调整(易),主动化解矛盾,这样便不会有悔恨(无悔)。

3、以旅卦“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为例:

“丧牛于易,凶。”现今一般都以王亥在有易国被害的事件来进行解释,我认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对于爻辞准确理解的关键在于对“牛”的理解。

“牛”用于牛耕是在铁器出现之后的事情,铁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由此可知“牛”在西周时期是不可能用于牛耕、农业耕作的。

“牛”在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是用于祭祀,其次为天子、诸侯食用、再次牛车。

周礼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PS:当时的王、公、贵族在每月初一的食物,较平日丰盛,称“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

《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祀牲》“(观射父)对曰:祀加于举。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大意为:观射父回答说:祭祀比平时杀牲的盛馔要多。天子平时的盛馔用牛、羊、猪齐全的太牢,祭祀时要供上三份太牢;诸侯平时的盛馔用一头牛,祭祀时要供上太牢;卿平时的盛馔用一羊、一猪的少牢,祭祀时用一头牛;大夫平时的盛馔用一头猪,祭祀时要供上一羊、一猪的少牢;士平时的盛馔用鱼肉,祭祀时要供上一头猪;百姓平时吃菜蔬,祭祀时要供上烤鱼。盛馔:丰盛的饮食。)

由上可见,“牛”在西周时期是一种社会地位、财富的体现,“牛”象征着地位、财富,牛的多少直接体现着社会地位和财富。

“丧牛于易,凶。”中的“牛”代指地位、财富。“丧牛于易,凶。”讲的是:因做出改变而导致地位及财富失去、消失,有凶。

“凶”,在帛书中写作“兇”,“兇”是“自我致凶”,有“咎由自取”之义。

旅卦讲的是“旅人”,“旅人”是从王事之人,要来回不断的“旅”。卦辞讲说“旅:小亨,旅贞吉。”,旅:亨通的时间短,要不断的“旅”,坚持“旅”的状态才能得“吉”。

“丧牛于易,凶。”中“易”,便是改变了“旅”的状态,不“旅”,故“凶”,自我致凶。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旅人”先笑,是笑“鸟焚其巢”;后号啕,是哭“丧牛于易”。

上九爻是天位,是卦发展的最终状态,物极必反之时。“旅”的物极必反之时,便是“不旅”;“旅人”不“旅”,便“丧牛于易”,得“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4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