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种类 >> 南矶湿地创新保护管理模式给鄱阳湖候鸟上
8月3日南矶湿地保护区王健(摄)
“渔民转业”形成“三大产业”
南矶是新建区陆地面积最小,地势最低洼,地处最边远,人口最少但水域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水域面积占鄱阳湖总体面积的七分之一,与余干、都昌、鄱阳、永修毗邻。南矶乡党委书记张弛说,这里有平方公里的湖岛水域,余种冬夏候鸟,余种水产鱼虾和余种各色植被。这里有全国唯一一个在省会城市(城区)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南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乡立足生态保护,将大片原来由南矶山乡管辖的稻田和湿地划归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并出台政策禁止渔民用大网捕鱼,同时促进渔民转业,产业转型。目前南矶山乡形成了传统捕捞业、生态旅游业和宾馆旅游业的三大产业。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中,南矶乡实施贯通下水网、清理旧河塘、推进“厕所革命”等环境整治工程,全乡农村面貌显著改观、旅游环境持续改善、文明素质大幅提升,宜居宜游环境逐步形成。
8月3日南矶山乡政府前的码头王健(摄)
在乡村环境整治中,南矶乡整环境及提升基础设施和“厕所革命”行动,截止7月份,共拆除危旧房27栋平方米,拆除旱厕、猪栏处2余平方米,并成功“以奖代补”旱改水厕93户。共清理僵尸车12辆、清除存量废品垃圾余吨、建设停车场4个新增汽车泊位余个,聘请30名保洁员,投入40余万元购置洒水车和垃圾压缩车,促使垃圾外运,保南矶一方净土,按市政管网的标准建设乡村下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水质净化,清理改造旧河塘5个,矶山岛打造了60余亩北园桃花林,4.8公里环岛柳树带,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有机融合,相互映衬,和谐共进。南矶旅游的势头渐起,南矶的自然生态之美也越来越为人所知,南矶这颗“鄱阳湖上璀璨明珠”也更加绚丽多彩。
8月3日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山管理站监测点王健(摄)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赣江和鄱阳湖间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河口——湖泊湿地,面积3.33万公顷,由江西省南昌市管理,包含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全部湖区和联圩镇部分湖区,是鸟类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通道。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山管理站站长万松贤说,
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保护区管理局通过连续几年实施“中央财政湿地补贴项目”,采取“点鸟奖湖”、“智慧管湖”和“以田补湖”组合的保护管理模式,给鄱阳湖的越冬候鸟上了三道“保险”。
8月3日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山管理站站长万松贤王健(摄)
万松贤表示,“点鸟奖湖”、“智慧管湖”和“以田补湖”三管齐下,可为鄱阳湖区的越冬候鸟提供“人鸟和谐的家园”、“全天候的安防”和“稳定的粮仓”三道保险;这三道从保护管理实践中来的“保险”,可以对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的地区的湿地候鸟保护有所贡献。
“点鸟奖湖”实现“鱼鸟双赢”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赣江入鄱阳湖三角洲的前沿,也是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飞的重要节点,为全球近10多万只水鸟提供了中转站、繁殖地和越冬地。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是保护区内唯一的社区,全乡0余人世代以渔业为生。在南矶,“人鸟争食”的矛盾曾一度非常尖锐。如今在“候鸟天堂”却能看到一幅和平共生的和谐画卷。
53岁的南矶乡向阳村老渔民陈海波有“闻声辨鸟”的本领。“像小猫叫的是灰鹤,像娃娃哭的是天鹅。”但搁在过去,鸟叫声听起来更像是“警报”——这群“不速之客”肆无忌惮抢食湖鱼。于是,回应鸟叫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南矶乡人至今记得10年前的一个故事:两家企业想在湿地投资龙虾和肉牛养殖项目,年税收高达千万元。但南矶乡最终投出“否决票”。当年此事一度引发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的现实之问。
人养鱼,鸟吃鱼,鸟要生存,人要发展,互不相让,“人鸟相争”的矛盾似乎是无解的博弈。态度的转变源于湿地保护区4年前进行的一次“点鸟奖湖”尝试。在特定的时间内到报名参与的渔民承包的湖区内,清点候鸟数量,按不同种类候鸟的奖励标准给予补贴,让候鸟的越冬质量与渔民的个人荣誉和利益挂钩,激励湖泊经营者关心候鸟保护,营造安全的候鸟栖息环境。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胡斌华认为,要让爱鸟护鸟成为全民的自发自觉行为,首先要找到生态和生存的平衡,让渔民从利益相关者变成生态保护事业的“合伙人”。
近年来,南昌市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区域统筹发展中,充分考虑和补偿这些地区和群众的利益。渔民黄盛生承包了0多亩湖泊,每年都会报名参加“点鸟奖湖”活动,每年有数万元的额外收入。他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和鸟儿共享一片水。
走出对立的困境,实现和平共处,南矶乡正迎来发展新机遇。藜蒿炒腊肉、鳜鱼煮粉、银鱼炒蛋等等。南矶乡红卫村,农家乐女主人熊小凤能张罗一桌拿手好菜,招待远方来客。在观鸟季,她一天最多接待四五百人,一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她还自发组织巾帼护鸟宣传队,义务向游客宣传讲解爱鸟护鸟知识。在南矶乡,现在越来越多的渔民选择返乡创业,全乡有农家乐6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多人,游客突破20万人。“环境好了,鸟儿才会来,游客也就跟着来了。”熊小凤朴素的话语,道出的是十年之问的答案。
保护区在丰水期同主湖区连成一片,成为鄱阳湖的一部分,在枯水期则显现河流、碟形湖泊、草洲和泥滩等河口三角洲景观。枯水期保护区内形成的20余个主要的季节性子湖泊(碟形湖泊)不但是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等候鸟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而且也是当地社区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和主要收入来源。因湖区产业结构单一,当地社区的湖泊经营者,只通过提高渔获量来增加收入,这样就势必会产生竭泽而渔为代表的过度捕捞问题,导致保护区内出现“人鸟争食”矛盾。成立之初,保护区管理局曾试图获得湖泊的管理权或水位调节的控制权,但湖泊权属关系到湖区社会稳定,权属流转难度极大,且租赁湖泊需要大量资金,南昌市本级财政难以承担该费用,保护区管理局只能另想他法。为缓解渔业生产与候鸟保护的矛盾,年6月,保护区管理局依照“保护得好不好,就看鸟有多少”的思路,设计了一个方案:根据鸟类同步调查结果,按鸟类数量给予湖泊经营者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并广为宣传,激励更多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湿地与候鸟保护,缓和保护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年8月,南昌市政府批准南矶保护区激励社区共同参与湿地与候鸟保护的项目,设立50万元社区共管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子渔民同保护区进行的湿地与保护候鸟合作。这种奖励一方面补偿了渔民同保护区合作保护湿地与候鸟而损失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又相当于政府为了湿地和候鸟保护购买了子湖泊的生态服务功能。
“点鸟奖湖”极大的激发了渔民参与候鸟保护的热情,渔民开始考虑如何吸引和保障候鸟栖息,甚至主动根据候鸟的需求来调控自家湖泊水位,像“筑巢引凤”一样“蓄水留鸟”。保护区实现了水鸟栖息地有效管理,达到了保障候鸟安全越冬的目的,同时也有力证明了栖息地水位决定水鸟分布密切相关。仅年12月15日上午9点到10点的同步调查中,在保护区内13个湖泊中就统计到22.89万只水鸟,这是保护区历史水鸟数量最高记录的两倍。
除生态效益外,“点鸟奖湖”还实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通过“点鸟奖湖”,化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建立保护区和渔民间的互信,改善渔民同候鸟间的关系。让渔民从排斥候鸟变为接纳候鸟甚至欢迎候鸟,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其次,整个活动从策划到实施,渔民和社区人员全程参与,社会力量也通过媒体全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