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习性 >> 张九九桃花传统意象在中唐诗歌中的衍生文
《文学天空》网刊首发原创优秀作品,是文学双月刊《琴台文艺》及其他杂志的选稿基地,主发青春、情怀、乡土、都市、亲情、留守题材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类作品。
原创声明: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文学天空,侵权必究。
在中唐诗歌中桃花不仅成为春天、美人、爱情的象征,也蕴含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嘲讽、身世的慨叹以及对美好仙隐生活的向往。桃花的文学意蕴在中唐诗歌中基本定型,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所蕴含的文学意蕴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好的的掌握桃花内涵,在观赏桃花时带着桃花的文学内涵去欣赏,桃花便不只是给人以美的感受还有思想上的熏陶。
一、桃花爱情
《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好时节,男女在春日里可谈情说爱,桃花盛开之时,是适宜婚嫁的。朱熹之语使我们注意到桃花与婚姻之联系。桃花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渐衍生出爱情的内涵,桃花在现代的花语是爱的俘虏,是与爱情相关的。从东晋王献之为其爱妾所作的桃叶歌中,已能感受到桃花的爱情意蕴。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仅是桃花美人融合的经典之作亦是桃花爱情意蕴的代表之作。桃花是有情的,桃花是人面,人面是美丽的,人面是桃花。人面已然不见可桃花依旧还在,它盛开在春风中,似是去年人面对我情深依旧。
桃花是相逢之时爱意的萌生,桃花是再寻不遇时的惆怅,桃花是情意的一种展现方式。全诗仅仅二十八字却诠释了一种普遍的爱情体验:世界那么大,却在不经意的时光遇到心仪之人,因此要去追求表达自己的心意,否则再也没有机会与之相见。独孤及《和赠远》之情与崔护此诗有相似之处。刘禹锡《竹枝词·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排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山上桃花盛开,春水流动,自是一派春意盎然之象。然而,这美好的春景却触动了女子的思绪引发了女子的愁情。桃花灼灼虽然美丽但桃花却容易衰落有短命花之谓。男子对女子的情意恰如这短命桃花一般开始美丽迷人却容易逝去。因此女子的愁怨如流水般不断。正所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桃花是山上桃花,桃花亦是郎之情意,开始用心,最后却毫无留恋。桃花是爱情的开始也是爱情的终结者。元稹《离思五首·其二》“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这是元稹为追悼亡妻韦丛而作的一首诗。前两句写人物所处环境之美,万树桃花,青山绿水。后两句写夫妻二人的闺中之乐。桃花所掩映的不止是小楼,也是韦丛其人,她处在桃花怀抱之中,她自己何尝不是桃花呢。她是有着桃花一样美丽的姿容,也是有如桃花一般的命运,虽然美丽却注定短命。韦丛二十岁嫁给元稹,仅过了七年美好的夫妻生活,就撒手人寰。
从诗中可见,韦丛这朵桃花在逝去后,元稹依然将之放在心上“不思量,自难忘。”《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盛开时的桃花之色不仅有红还有浅淡之色,桃花之深浅色如同女子的妆容有浓有淡。春风无情吹落桃花,怎能叫人不为之肠断。桃花是女子,寄托着女子的情思,然而这情思却被外物打击,以至女子如被吹落的桃花般落寞。韩愈《题百叶桃花》“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傍晚时的百叶桃花本就格外红艳,与翠竹相映则更见其玲珑美丽。但诗人笔下的桃花不仅美丽而且还有情意,侍女离去,独留诗人值宿宫中。桃花像是害怕诗人感到孤独而陪伴着诗人。
二、桃花是对黑暗社会与小人的嘲讽
无可否认,桃花的外形是美丽的,看见桃花首先是欣赏它带给我们美的愉悦。可是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桃花因其色而美亦因其色而被赋予负面内涵。桃花之色太过妖娆,易使人迷乱。桃花之瓣单薄,易随风而去,给人以轻薄敷衍之感。桃花与其他花卉相比较,因种植范围广泛而随处可见,因开在百花齐放的春日以其色胜百花而给人争春之感。中唐诗歌中的桃花多含讽刺意味,以桃花来讽刺当时权贵最为出名的就是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表面上写众人去玄都观赏桃花的盛况,实质是借桃花讽刺观桃花之人,种桃树之人。贬离长安时玄都观里并无桃树,十年后归,桃树大了,桃花开了。
景物的变换从侧面表现出人事的变动。看桃花的人是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小人。种桃树的人是在自己被贬后才提拔起来的新贵。因此诗借桃花刺痛了当权者,刘禹锡再次被贬。十四年后他回到长安重游玄都观作《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玄都观的盛衰,实质上是通过写玄都观的盛衰来展现人事的变迁。桃花是诗人的政敌,种桃道士是打击诗人的当权派。桃花,种桃道士们在诗人被贬后老的老病的病死的死,当日盛况已不复存在。然而,当时被打击的诗人却有好好的回来了,成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李贺《仙人》“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前六句刻画出仙人超凡脱俗的形象,他们不食人间烟火,过着悠然清致的日子。末两句却指出仙人们为了迎合君主纷纷上书向君主报告王母桃花开放之事。通过仙人一方面过着清闲的日子,一方面迫不及待的向君主书报桃花春的对比,使得仙人露出其真正面目。仙人也不过是追名逐利的小人罢了。桃花是仙人用来迎合君主之物,桃花是揭露仙人真面目之物,由此桃花揭露嘲讽了仙人。贾岛《题兴化寺园亭》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兴化寺园亭内不种有诸多价值的桃李却种华而不实的蔷薇。
此诗以桃李反衬蔷薇的华而不实,实质是诗人借花费巨资修建兴化寺园亭中种蔷薇一事,反映中唐时期富者的奢侈。吕温《夜后把火看花南园招李十一兵曹不至呈座上诸公》“夭桃红烛正相鲜,傲吏闲斋困独眠。应是梦中飞作蝶,悠扬只在此花前。”红艳艳的桃花和烛火映射成趣,桃花分外好看,可是李十一兵曹却不来赏花。以观赏桃花一事讽刺傲吏。
三、桃花是对身世的感慨
桃花寄托身世之感是与伤春主题密切相关的,在第二章已有对伤春的阐释,在此便不再赘述,仅以中唐诗歌中有关桃花伤春诗篇作出分析。白居易《种桃歌》生动地描写了桃树的生命周期。枝叶繁茂、桃花灼灼。然而桃树也有衰时不禁让诗人生出人生短暂之叹“因桃忽自感,悲吒成狂歌。”桃花的飘零让诗人怜惜,可自己年光渐迈更令人生悲。《晚桃花》“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诗人游玩途中发现一树被竹松遮蔽而晚开的红桃花,联想到寒士处境与这树桃花相似有感而作。
灼灼桃花生在清幽之处,竹松掩映,若不是因为斜日照射桃花,若不是恰有闲人游走,这一树盛开的桃花便无人赏。寒士也因为生在贫苦的地方而被冷落轻视。桃花如此,人亦如此。诗人是这怜惜桃花爱才之人,诗人惜才也是希望君主能不论出处爱惜人才,晚桃花是人才,人才是寒士亦是诗人自己。《下邽庄南桃花》“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村南桃花开却无人来赏,只有多情的诗人懂得欣赏。诗人的多情从侧面表现出世人寡情,诗人的与众不同。整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对桃花无人赏残红满地表示怜惜,实则是以桃花寄托自己的身世,桃花的命运也是诗人自身心境的表现。刘长卿任长洲尉及被贬南巴作《晚桃》诗中桃花成了他自身的象征,“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诗人渴望用世的心态借晚桃花曲折地透露出来。
刘长卿《时平后春日思归》“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两京收复,世事太平可身为县尉的诗人却还不如普通百姓过得逍遥自在。桃花是在外漂泊诗人自身的写照,是对回乡的期盼。顾况《洛阳早春》“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诗人在外漂泊,伴随他的是无处排遣的春愁与白舌鸟的叫声。故园的桃花李花开得正灿烂,而诗人却身在他乡。故园是如桃花般美好的,对故园的向往能给常年在外漂泊的游子一种精神安慰。王建《宫词·其九十一》“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处于深宫中的女子,她们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岁月在她们身上刻下一道道的痕迹,年华老去,可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归宿。
桃花飘零如宫女之薄命,所以惜花怨东风。可桃花谢后便是桃果满树,而宫女却只是一天天老去没有幸福家庭可言。她们不甘心自己被岁月无情掩埋,嫉妒满树桃果。桃花尚且有节子的自由,而宫女却无自由可言。诗人以桃花结子来慨叹宫女身世的凄凉。李贺《浩歌》“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以王母桃花之永恒反衬出人生之短暂。劝世人珍惜时光把握住现实。《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美好的春光终有落幕之时,在美丽的桃花也有凋谢之日。在桃花凋谢春光渐逝的过程中,人的青春也在渐渐流逝。灼灼桃花如雨飘落,令人目眩神迷但这是以时光逝去为代价的凄美。生命在时间中延续,时光的流逝,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感伤。
四、桃花是仙隐
中唐诗歌中有桃花的地方,往往有流水、有道士、有道观,诗中常常表现出对仙境与隐匿生活的向往。中唐诗人之所以追求仙隐,既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关也与中唐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为后世构造了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快乐无忧的隐逸桃源。这种桃源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太平之世都是人人向往的。中唐诗歌中常用陶渊明笔下的桃源题材。例如,刘商《题水洞二首》“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桃是具有多种功用的常见植物。桃花可供观赏可做药用,桃果可供食用并在汉代被仙话。桃木一开始是用作武器的,随着兵器的发展,桃木武器功用被取代,走向了辟邪除凶的范畴。因而,桃树成为道教的代表植物。
唐代君主姓李,与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同姓。加之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虚无缥缈的仙境,志在山隐的理念符合唐王朝统治的需要,道教受到唐朝统治者的推崇,在唐朝走向了巅峰,影响深远。中唐诗人大多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常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对隐匿生活的追求。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生活受到严重破坏,文人的自信心也遭受打击,因而他们转向山林更加向往没有战乱痛苦的理想生活。于是原本是陶渊明笔下现实人间的桃源,在中唐诗人心中则由人间桃源上升为仙境桃源。秦系《山中赠耿拾遗湋兼两省故人》“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桃花代表着一种和平美好,诗人对隐匿在山中的桃花充满了向往之情,实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顾况《崦里桃花》勾勒出仙道生活的美好。施肩吾《同张炼师溪行》陆畅《题独孤少府园林》皎然《题沈道士新亭》无不表现出对隐匿生活的向往之情。中唐诗歌中有许多关于桃源题材的诗歌。虽然不一定有桃花出现在诗中,但是每每见到桃源就见到了成片的桃花,桃花成了桃源的隐秘之物。卢纶《同吉中孚梦桃源》,取陶渊明之桃源,渲染出空灵飘渺的世外天地,表达了一种渴望隐逸的人生理想。韩愈《桃源图》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仙境的景观,仙人的生活,但开头两句却是一反对隐逸生活描写的常态,对桃源仙境提出了质疑。刘禹锡《桃源行》《游桃源一百韵》,施肩吾《桃源词二首》都对桃源仙境进行描写。对桃源仙境的描写与向往,其实质是中唐社会现实的混乱与诗人自身身世经历的共同结果。
单选
你喜欢中唐桃花诗歌吗?欢迎参与投票
喜欢中唐的桃花诗不喜欢中唐桃花诗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本文由张九九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