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鸟

苏轼传好的关系是一生的滋养

发布时间:2023/7/18 8:06:14   

文/心语爱

提到苏轼,都知道他是宋朝的文学家、政治家,但比起这两个身份,我更欣赏他“东坡居士”的身份。

苏轼从小才华出众,21岁就中了进士。但却一生飘零,起伏不定。或许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他“以平常心待无常事”的豁达与通透。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人生三次被贬,无论是仕途上还是精神上,都给苏轼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由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苏轼传》时,印象深刻的不仅有苏轼的诗篇佳作,还有他那令人羡慕的人际关系。

都说患难之中的真情弥足珍贵,我认为: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生的滋养。

01小时候,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复原力的沃土

苏轼虽然才华出众,21岁便中了进士,但却命途多舛。45岁因“乌台诗案”被关入狱多天,遭受非人待遇,而后被贬黄州。

人到中年被贬,无论仕途还是精神上都受到重创。

但苏轼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从自身找原因,他认为自己之所以遭此劫难,是因为“口业”太盛,他终于明白“才华外露”在当时的社会是做人的大忌。

此外,由于被贬,一家人的生活费用变得拮据,苏轼便和夫人精打细算,每天用度不超过钱,分成一串一串的挂在房梁上,每天从房梁上取下来一串使用。

另外,他还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植蔬菜谷物,自给自足。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超强的自我复原能力,面对逆境或重大压力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不仅善于自我反思,也能够迅速从困境中走出。

这种面对挫折的反弹能力就是复原力,复原力从何而来?

我认为,与程夫人对苏轼的教育息息相关。

小时候,程夫人非常重视对苏轼的教育。

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因党羽之争而被牵连,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生命。

年仅10岁的苏轼听后深受启发,他对母亲说:“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你会同意吗?”

程夫人回答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程夫人信奉佛教,对一切生命都保有一颗仁爱之心。她曾严禁家人捕鸟取卵,所以,家里的鸟儿越来越多,都不怕人。

正因为程夫人的慈爱,从小塑造了苏轼乐观、善良的性格。

即便苏轼一生波折不断,漂泊不定,他仍能不断从挫折中解脱出来。

因为程夫人给了苏轼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才会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开阔。

02

长大后,好的家庭关系是应对人生困苦的强大后盾

苏轼一生有三位夫人,第一位夫人王弗,16岁就嫁给了苏轼,二人琴瑟和鸣,可惜王弗年仅27岁便去世了,当时苏轼30岁。

三年后,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嫁给了苏轼,和苏轼风风雨雨一起20多年。当苏轼被贬黄州时,贤内助王闰之的帮助,侍妾王朝云的陪伴,给了苏轼精神上极大的慰藉。

此外,苏轼与孩子的关系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天,长子苏迈一直陪伴照顾。后来被贬惠州,儿子苏过、侍妾王朝云陪伴其左右。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若问我贫天所赋,不因迁谪始囊空。”

这是他被贬黄州时写下的作品,只要一家人和睦,孩子们聪明懂事,生活即便穷苦,也不足挂齿。

此外,在苏轼漫长且波折的一生中,有一个人是苏轼精神上极大的支撑,就是他的弟弟——苏辙。

苏辙与苏轼同时中进士,入官场,虽然两人每次上任之处相隔较远,但却阻隔不了两人的情感联系。

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苏辙为了救苏轼,不惜以自己的前途作为交换救哥哥。

在被贬儋州途中,苏轼、苏辙久别相遇。

“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阔别多年,两人在被贬途中相遇的心情不言而喻,他们像小时候一样,在一起睡觉相伴一个月。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有家人的牵挂和陪伴,即便身陷困苦,内心总有一股力量支撑着你。

我想,这就是家人的力量,一种强大的情感后盾。

03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没有发现?

苏轼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得势还是失势,身边总一群人对他不离不弃。

当他被贬黄州时,他曾调侃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当他被贬惠州(今惠阳)、儋州(今海南)时,许多好友纷纷前去探望,更有甚者卖掉家产,带着妻儿准备到海南陪他居住。

最触动我的是苏轼同乡老友巢谷,曾在黄州帮助苏轼耕地建屋,悠游林下。而在得知苏轼兄弟被贬岭海,他竟不顾73岁的高龄,从四川徒步赴岭外,最后客死途中。

即便是当初与苏轼政见不合的王安石,最后也与他握手言和,相交甚好。

从45岁被贬黄州,59岁被贬惠州,62岁再被贬儋州。这近20年的漂泊无定,苏轼应该早已厌倦了这种流离生活。

但所到之处,总有一群人与其谈笑风生,伴随左右。或是家人,或是友人,或是自己。

正因为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反而使得他从漂泊的生活中,寻得几分安定与泰然。

04写在最后

公元年,66岁的苏轼在儋州北归途中病逝。临走前,他对儿子们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面对死亡,他平静且坦然。

虽然一生仕途风波四起,但他所到之处,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实事,杭州治西湖,密州治蝗虫,徐州抗洪灾,深受百姓爱戴。

虽然一生漂泊流离,但他并不孤单,因为有家人、朋友生死相随。

虽然一生困苦繁多,但他心灵却自由不羁。

读完《苏轼传》,脑袋里突然闪现出5个字“我本自具足”。

什么是富足?

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释然。

是“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劫后余生的欣喜。

是“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的超然物外。

什么是富足?是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和平共处。

好的关系是一生的滋养,正如苏轼的一生,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每日读书笔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3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