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平鸟 >> 和平鸟的天敌 >> 读书笔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叛逃,亦是对命
一个看过历史更替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传奇一生?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之于历史,之于时代,都是渺小而无知的。带着这样的无知,我们无可选择的诞生于一个未知的家庭。
幸运的人,诞生于一个充满智慧,且氛围开放的家庭里,他的这一生就会像一部浪漫的都市传奇小说,浪漫而缥缈。不幸的人,则诞生于一个愚昧,且封闭的家庭中,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困难会像诅咒一样伴随你的人生左右,而你的家人更会成为你自我救赎途中的最大阻力。
大概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在无数偏远山区中的不幸遭遇——遭遇封闭环境中,糟粕思想的荼毒,在男权统治与霸权的环境中,逐渐失去自我,由受害者逐渐变成这个语境中的加害者。塔拉则是借由教育的力量,逃离了原生环境、原生家庭,她也因为自己的背叛,成为大山的弃子。
而,这本书迷人的地方,不仅是女性思想的觉醒,更重要的我们可以真实的看见一个温柔女性在对抗大环境话语权施压时,不断坚定的信念,同时也有对亲情的难以割舍,她没有用刻板的定义来界定父母与兄弟姐妹们的行为,也不不曾站在道德高度,谴责父母及兄弟姐妹们的迫害行为,而是从记忆中找到彼此间,血溶于水的亲情与温暖。
在这里,读者似乎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天平上却对这些行为加以指点、评判,设身处地的想想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所处的家庭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能几人能从中抽离,我们能不能完全从耳濡目染的道德、伦理中完全剥离出来,站在客观环境中来践行自己作为人——这个个体的一切行为、思考呢?
认知偏差、思维定式、伦理道德这些东西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弄着我们的思维,我们无法觉察,并为自己的智慧而自满——这大概就是人。
而,教育、阅读、阅历则是将我们从这一切中拯救出来的东西。
因此,我关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阅读,主要集中在认知偏差、亲情的温暖与桎梏、教育与反抗这三个关键词。
认知偏差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的原生诅咒
认知偏差,应该是每个物种认知系统中都存在的误差。因为,不管是什么物种,当他们对周围一无所知的时候,最初他们认识世界的办法,都是从自我的感觉出发——所看、所听、所闻、所吃、所感,在与世界的不断接触中,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世界观。
而这些认知,本就没有一条标准来告诉你谁对谁错,就像塔拉的父兄对世界的认知都来源于摩门的教义,尽管这个有无数人遵从的宗教中,每个人对教义的认知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坚信自己正在遵从上帝的引导,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道德高点上,去指导别人的人生细节。
而给他们这样至高权力的,不只是整体社会的男权语境,也有女性对自己专属权利的放弃。因为,在她们的认知中,女性的遵从是一种天性,她们的认知体系中,并没有“反抗”这两个字。
这是她们的错吗?不是,这是认知偏差、时代认知给女性带来的悲惨遭遇,而像塔拉这样能够发现这种错位,并进行反抗的女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勇士”。但,我们永远也不能指责其他女性的无所作为。
她们只是没有认识到自己拥有这样的选择,即使她们知道自己有这样的选择,就像塔拉的母亲和姐姐,她们曾经也察觉到肖恩的行为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她们似乎在某个瞬间也曾出现过团结反抗的假象,而也是这场反抗,将这个家庭分裂出两个对立的派系——忠诚派与叛逃派。
当然,选择放弃,也是女性认识到自己权利后的一个选项。但如果她们在终于打破认知偏差的藩篱之后,认清了事情的本质之后,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做出放弃的选择,为虎作伥,都是值得惋惜的,但或许也不构成我们谴责她们的理由。
因为,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将自己放在她们相同的位置去思考,一边是我所认识的真相,一边是血溶于水的亲情。我当如何选择?我也无法做出明确的选择,可能我会愤而反抗,也有可能我会屈服于现实。
而我会谴责那个时候的自己吗?
大概不会。
或许,会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会看着那些勇于反抗的勇士送出我的祝福和艳羡。但,我却不一定保证自己在相同的情境下,做出与塔拉相同的选择,这大概也是塔拉的故事值得多读几遍的缘故吧?
它能给女性很多勇气,面对亲情与反叛命运之间,谁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反抗者,都能得到好的结果,但所有为女性的权利与地位发出过声音、做出过反抗的人都值得尊敬的。
命运的胶着
原生家庭的“爱情与战争”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而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给予彼时幼小的我们温暖的,但当我们长大以后,与家庭有关的所有责任与义务却又都无条件的加诸于我们身上。
这在近期的很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中都十分常见,而也因此“原生家庭”的概念,不断被推到舆论的中心。塔拉的原生家庭,虽然不是像樊胜美的吸血家庭那般的,但他们却一样,在一个小女孩最需要关爱呵护的时候,给予伤害、打压和诋毁,或许也有少得可怜的温暖。
而在他们的认知中,或许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但这种无意识的伤害,却给年幼的他们带来无法反抗,且深刻的伤害。
但在伤害停止的稀有和平时刻,孩子们则会更多的感念那些少得可怜的温暖,就像塔拉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中,写到她即将远行去英国留学,他父母来为她送行时,她所看见的父亲脸上的无助:
我拐过弯,他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父亲的那个形象我将永远铭记:他脸上的表情充满爱意、恐惧和失落。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我在巴克峰的最后一夜,就是他说不会来参加我毕业典礼的那一夜,他无意中吐露过。
“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看到这两段的时候,我是很受震动的,仿佛此时的我与当时的作者感受相通了,我感知到她对亲情的复杂情感,既渴望逃离,又希望可以得到家庭的认可和温暖的那种矛盾。
而,这也是为什么已经从巴克峰逃离到杨百翰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的塔拉会一次次地重新回到巴克峰,她一直对自己说,或许她可以改变,这或许她对童年自我救赎的渴望吧。
而结局我们也都看见了,她每年如同朝圣般的回到巴克峰,也是她期待着父母与四位留在原地兄弟姐妹的改变与接受吧。而最终,塔拉将迎来什么结局,我们都不知道。
只希望,未来有个人可治愈她不幸的童年,而这个人或许是别人,也或许是她本人吧。
与充斥于整本书中的暴力、血腥和专制不同,这带着人性的短暂温馨,让我们明白了每个备受原生家庭折磨,却又不忍彻底脱离的孩子的内心感受:那或许是他们从小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但总归是一处归属吧,若脱离了这里,他们的远古的记忆、思念、情感又将寄存于何处呢?
最终的救赎教育与反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其实是塔拉自我教育与对原生家庭桎梏反抗的回忆录。而其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这本书更重要的任务则是唤醒女性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借助教育这个工具,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学会独立思考,完成蜕变,最终得到反抗命运的勇气。
就像塔拉在最后一章的最后说道的:
戏剧上演时,不知为何,我无法再穿过镜子,将十六岁的自己释放出来代替我。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过是内心分裂的两个人。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出现。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是教育让她消除认知偏差,实现从无知到有智的蜕变,让她拥有展开与村庄里其他女性不一样生活的资本,给了她告别16岁的自己,开启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这,也是她反抗命运的开端,也是她背离所谓平静生活的开始。曾经,也对自己的选择有过怀疑,无论是在杨百翰大学,或是访学哈佛期间,她都无数次的自我动摇,但在不断的思考与抗争中,她开始反抗与亲情紧密相连命运,她与16岁的自己不断剥离,蜕变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朝夕间,它的变化并不巨大,我们的软弱、动摇、自我怀疑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只不过所看到的事情、听过的教诲、知晓的道理让我们在选择的关键时刻中,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做出更正确、更符合内心想法的选择。
这大概就是教育为我们带来的改变和命运的改变。
总结
很喜欢这本书的中文书名《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如同书中每年回公主山朝圣的塔拉,这是她前半生的命运在召唤她,而后半生召唤她不断前行的那座“山”,则是让她不断背离公主山的命运。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叛逃,亦是对命运的一种遵从。